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央行數位貨幣(CBDCs)

 關於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 CBDCs)

(一)發行CBDC的誘因,參考2021年10月央行總裁公開演講:

1.新興國家金融基礎設施不足、現金發行成本過高及民間推動電子支付成果不佳,因此由央行發行 CBDC作為民眾基本的電子支付工具,可實現普惠金融政策目標;

2.瑞典和中國則是因為民間行動支付壟斷市場、排擠現金使用,因此央行若能推出 CBDC,可望如同本文作者所提出的,彌補現金缺口,讓民眾可以於支付體系中獲得安全的央行貨幣。


(二)發行CBDC須具備的特性:

另外參考今(2021)年我國央行對於CBDC的報告中,提到CBDC需要具有幾項特性,如完整性(integrity,須有強大的資安保護機制,以確保系統正確運行)、強健性(robustness,能維持營運不中斷,隨時都能正常提供服務)、以及強韌性(resilience,有能力去抵抗、承受斷電、網路斷線等各種不利的情況,並能從中復原)。


(三)我國進度:

於2021年央行副總裁陳南光表示,我國央行於2020年成立CBDC研究計畫專案小組,央行的角度有四個考量:

1,發行的類型(零售型、批發型或者兩種皆有)

2.中心化的程度(完全去中心化、完全中心化或介於兩者之間);

3.企業/個人直接在央行開設帳戶,或是先由商業銀行在央行開戶之後,企業/個人再於銀行開立數位錢包等方式;

4.匿名程度高低與交易隱私的管理。

整體而言我國央行尚於評估階段,另外央行總裁亦有表示發行CDBC未必有先行者優勢,故預期我國進度會較為保守穩健。


(四)法律事務觀點:

參考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公司於2021年10月發表之評論,在發行CBDC時,亦須評估法規層面應如何調整,例如個人資料保護,須規劃交易資料的保管、安全機制,以及劃分好資料保護的權責,並且,能否允許資料的分享外流(例如有時銀行須配合檢警調單位,提供帳戶交易資料,這是有明文規範的) 。又或者,當CDBC開放大量民眾使用(零售型)之後,可能面臨的資訊安全問題,也應該有完善法規因應。


(五)跨國支付議題:


而勤業眾信也提到若未來CDBC可用於跨國支付時,法規面應處理到反洗錢的議題,但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同時也是個人對於CDBC的問題:目前央行會持有美金、歐元等資產,但會不會有意願持有他國央行發行的CDBC,也是未來可以研究討論的問題。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讀書筆記]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

一、寫書的目的
•幫助你的讀者
•把自己定位為專家
•吸引更多(而且付更高酬勞的)客戶
•得到更多(又更好的)演講機會
•為自己打造一個新的利基市場
•建立電子郵件訂閱者名單
•銷售你的教練或訓練課程
•得到情感上的滿足以及成就感

思考為誰而寫、會用什麼方式被購買和閱讀,還有想借助它達成的目標。


二、寫書的主題
作者提供的框架:
我想幫助[目標讀者]達成[我的專長],
這樣他們就可以[得到他們的成果],
我也能夠[答道我自己的目標]

作者自身的範例:
我想幫助[壓力很大的人]達成[放鬆],
這樣他們就可以[活得更快樂],
我也能夠[為我的舒壓工作坊吸引更多參與者]


三、目標讀者:
•他們幾歲?性別?身在何處?
•他們的工作?
•空閒時喜歡做什麼?
•買你的書的動機是什麼?
•他們可能什麼時候、在哪裡讀你的書?
•他們的渴望和夢想是什麼?
•他們的挫折和擔憂是什麼?
•在看你的書之前,他們認為自己的處境如何?他們現在在哪裡卡關?

讀者群不一定要很廣,小眾市場也是一個路線


四、打造事前平台 
1.在寫書的時候,就開始打造能談論作品的作者平台,包含:
•社群媒體
•電子報訂閱者名單
•演講
•網站
•在你的讀者群中擁有閱聽眾的意見領袖
•面對面的社交活動

2.建立行銷平台需要時間,但優點有兩個

(1)拓展讀者群
(2寫作過程中會聚焦在讀者
 
3.排定幾次和試閱讀者的閒聊或訪談很有用,確保書籍主題沒有脫離正軌。
 
4.平台能確保書出版後真的有讀者願意買


五、電子書的字數與工具
1.用行動裝置看書比較容易,因為它們沒那麼長。

2.作者的電子書《如何建立專業書籍大綱》(The Business Book Outline Builder,暫譯)是英文九千四百字(中文一萬六千字)

3.電子書出版工具:
(1) Kindle自出版(Amazon KDP,Kindle DirectPublishing)
(2) IngramSpark的隨選出版平台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演講筆記] 2021.11.23台大管中閔校長演講

 2021.11.23聆聽了台大管中閔校長演講

在此不依照演講內容順序,只寫幾個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些用詞也略為調整

1.指導研究生的方式有三種

a.花瓶插花:直接給學生一個題目做,學生做完也可以畢業了,就好像插花一樣,插上去很好看,但是沒幾天就會凋謝了

b.盆栽種植:給一個方向,學生自己做出來,最後會長出自己期待的樣子

c.土壤改良:從最基本開始,並且期許學生眼界要高,目標要遠。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也是自己跟學生互相學習的過程

對於自己當老師的責任:帶一批學生走計量經濟理論這個領域,並且帶學生走入學術的國際舞台。

2.想起以前另外讀過的爬山比喻:

指導大學生:老師帶學生走登山步道

指導碩士生:老師給學生一張地圖還有一把開山刀

指導博士生:老師手指向某個山頭,學生自己想辦法

3.帶領學生的細心:

帶出國開研討會之前,會要求學生模擬簡報三四次,主要考量很多學生沒有國際經驗,怕學生會緊張影響表現,當學生正式上台報告時,老師自己也會坐在台下,以利於第一時間可以上來救援。另外,學生的論文,每個字都會看,認真修訂。

4.投稿的插曲:

因為所做的領域當時很新潮,剛開始的論文發表在一些理工科領域的期刊上,結果一段時間後,經濟系主任溫馨提示:未來升等的時候,經濟系上的老師未必會認同這些期刊,因此後來轉投一些傳統經濟學領域的期刊。

5.為了升等的努力:

當時目標為提早在5年順利升等(early pormotion),而非傳統的6年,因此用兩倍的努力,例如發現過去的人約6~7篇升等,自己投稿發到十幾篇,又或者可能被挑戰說英文能力不佳影響教學,因此努力獲得了兩次優秀教師。

6."功不唐捐"

(投入的功夫不會白白浪費)

在求學過程中讀了很多數學,有些可能到現在也用不到,但有些是在做研究過程中,自然浮現而幫上忙,因此鼓勵還是要盡力努力投入。

7.多方討論請教

有時候遇到問題的時候問別人,別人可能不知道答案,但是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刺激思考,獲得靈感,因此後來有些給予幫助的學者,也邀請在該篇論文掛共同作者。

8.面對外在的不公義

要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對的,當相信自己是對的,就是專注以及堅持,未必會獲得公平的對待,但是對得起自己。

(註:而這個理由是什麼,為什麼內心深處相信這是對的,要靠平常不段的努力與累積,是奠基於自我覺察、了解與信仰)

9.公部門任職

不同層級的人,都有可能做到某些事,但不保證每件事情都能改變,有些體制、結構的問題,甚至連行政院長都沒辦法改變。

10.幾個跟經濟相關的笑點

a.喜歡做實證的原因:至少會有一定的結果,不像做理論...

(不禁噗哧一笑,有點引戰意味喔!)

b.讀書的時候,總經最讀不懂,很多學派有很多論點,難怪這個世界上各國政策都不一樣很混亂

(哎呀呀,好像又是引戰...)

c.想不到當初博士論文做的題目,現在變成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真是太sexy了

11.當兵

軍隊就是一個認真做假的地方。

12.香港

透明與法治是過去香港可以成為金融中心的原因,但目前至少透明這一點,是受到動搖的。

13.放閃

"老婆17歲的時候就認識她了,二十多歲以後我都叫她老太婆,但結婚四十多年不一樣了,我現在都叫她小姑娘"

14.轉變的原因

1979年畢業去東引當兵,剛好遇到中美斷交,突然驚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開始擔心害怕,「他生未卜此生休」,決定要改變。

在軍中也有受到刺激,因為發現某個中將在上空中大學的課補足學歷。

後來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投入大量時間補回大學沒學好的東西。

15.高中大學的不認真,但隱含了一些自己的個性

喜歡文學、詩,是因為日常使用文字,會看到很多的嘗試、變化

喜歡搖滾樂,是因為有多種樂器配置,產生意外、驚喜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天下歸仁-三個版本的整理


1.原文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白話文翻譯】 (此處引用錢穆先生《論語新解》)

 

顏淵問仁如何般求?

先生說:「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

顏淵說:「請問詳細的節目。」

先生說:「凡屬非禮的便不看,凡屬非禮的便不聽,凡屬非禮的便不說,凡屬非禮的便不行。」

顏淵說:「回姿質雖鈍,請照先生這番話切實努力吧!」

 

2. 錢穆先生解釋摘要:

(1)克己的「克」→「約束」

 

(2)復禮的「復」→「踐行」

 

(3)天下歸仁的「歸」→「與」

 

錢穆先生的解釋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克己復禮,這個人心存恭敬與辭讓,所以對人都是無傲慢、無傷害,因此全天下都歸入於他的「仁心」之中。

 

另外,此段不能解釋成,當我自己一個人克己復禮後,外面的人(全天下)都會變成「仁」的狀態,一來如同原文後面所說的,仁是指自己的狀態、自己的修養,而不是以外在的效果為主,二方面不可能有這種神效。

 

3. 南懷瑾先生解釋摘要: (摘自《論與別裁》)

(1)「克己」→「心理的淨化」,克字解釋為克伏

 

(2)「禮」→是指「內心上對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誠敬的狀態」。另摘要原文:

 

…「克己復禮」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慾、邪惡的思想、偏差的觀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後那個禮的境界才叫作仁。…

 

(3)天下歸仁→「天人合一」的境界,摘要書中原文:

 

…所以要我們「會萬物於己者,其惟聖人乎。」這是南北朝一個著名的年輕和尚僧肇說的。他只活了三十多歲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他的名著《肇論》,融和了儒、佛、道三家。他這句話是真正的聖人境界,修養──不是理論──到物我同體。

 

人與物是一個來源,一個本體,只是現象不同。好比在這間屋子裡,我們都同樣是人,但相同中又有不同。因為你是你的身體,你的樣子,我是我的身體,我的樣子。但是雖然各人不同,卻又同是人類,「乾坤馬一毛」就是這個道理。

「天下歸仁」就是歸到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仁境。真能做到「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不是理論上)心物一元的真實境界,宇宙萬象便與身心會合,成為一體了,這也就是佛家所謂「如來大定」的境界。

 

什麼是「定」的境界?我們的思想一天到晚亂七八糟,在佛學上名為「散亂」。人不思想不散亂的時候,就睡覺了,這是「昏沉」。

 

或者說剛迷糊了一下,沒有睡著,這現象是「細昏沉」。人生就是兩種現象,散亂或者昏沉。

 

不散亂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這是功夫修養的境界,這個修養並不一定要煉丹、打坐。

 

隨時都可以從內心練習,也就是孔子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4.傅佩榮先生的解釋 (摘自《傅佩榮 經典講座 孔子》)

(1)克己的「克」→「能夠」。傅佩榮先生舉例《尚書·堯典》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意思是「能夠展現高尚的德行,以照顧九族」

 

(2)「復禮」→「實踐禮的規範」

 

(3)「天下歸仁」→「天下人都會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

 

5.心得

個人認為,前兩者對於天下歸仁的講解較高,錢穆先生的解釋精要,南懷瑾先生算是做了許多生動擴充(畢竟是上課的逐字稿整理),傅佩榮先生的用「能夠」來解釋「克」,並且引用了早於孔子的尚書(尚書也是孔子的上課教材),也啟發了思考,但是對於天下歸仁的解釋,包含了天下人的肯定,此點跟原文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恐怕有點不一致,因為理論上,有仁心的人,應該是不會在乎外部肯定的。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讀書筆記]菁英體制的陷阱

一、
對於本書只有匆匆瀏覽,實在無法被吸引再讀下去

主要是作者所批判的「菁英體制」,
以及列出的種種現象,會讓人想起兩書內容:

1.《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作者: James Coleman,1998

2.《人際網絡解密》,作者:馬修.傑克森,先覺出版,2021

3.《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作者:卡爾・波普,商周出版,2020  (最原始為1945年出版)

二、
參考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這本書中,James Coleman所舉例的,新教倫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這兩個總體現象,可能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可能是新教倫理→個人價值觀→個人行為→資本主義發展,即,是一種總體→個人→總體的過程(micro-macro link)

回到菁英體制的陷阱這本書

作者針對菁英體制、菁英階級,是為一個群體,再討論此一群體與各種社會現象

這種總體-總體的討論,很有可能忽略了許多問題

把諸多層面視為一個總體,未必恰當


三、
在人際網絡解密一書中,作者舉過許多實證研究,例如對於貧民給予搬遷補助,相較於未給予補助的,其後代確實發展比較好,又或者分析為何人際網路影響到了職涯發展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事情為什麼發生,以及發生的過程為何,並且思考解方

回到菁英體制的陷阱這本書
充滿許多數據描述,例如貧富差距

但一樣的,使用大量批判,批判的是現象
沒有細部分系到現象的成因


四、
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作者有提到兩種做學問態度

第一種認為事物存在一個應然,存在一個真理,每一個事物都有它應具備的真實意義

第二種認為事物只是個名詞,但重點不在於價值觀,而是討論有何功能、特色,並且思考未來要往什麼方向移動

回到菁英體制的陷阱這本書
充滿了批判,充滿了價值觀:何者為正確的、何者為錯誤的
但是充滿情緒性的立論,似乎無意於討論社會發展

私以為沒必要批評是非對錯,而是應該討論
制度上如何調整,可以增加更多人的福祉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讀書筆記]SPQR

歷史書-SPQR

羅馬建立有可能在西元前753

但是撰寫歷史的最早可以取得之文本

為西元前100年左右成書

 

故當時這些作者所寫的內容

我們也要小心接收

 

西元前一世紀的作者們所寫下的歷史

可能已經是偏離真實的

 

例如提到某位國王進行的制度改革、

某位國王的戰鬥事蹟,

若考量西元前700多年的羅馬人口,

會發現不太可能是真的

 

很有可能這些記載,

是對已經成熟完善的制度,

託古為早期國王的創設,

但事實上卻是多年逐步發展的結果。

 

有趣的是投射內容,與背後代表的意義,

如羅馬文化開放性。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Draft

1.

近期偶翻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最後幾頁提到三民主義,一方面點出三民主義思想的特點,例如試圖在東西文化中找到處理問題的中庸之道,不去全盤否定既有文化,但也點出其追隨者未必了解內含,即所謂知難行易


2.

但另一方面,為何思想很重要,有一個主義的討論很重要? 

參考"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切入點在於哲學思想問題,作者提出,“歷史定論主義“成為獨裁者的溫床,因此從柏拉圖哲學開始批判,並討論黑格爾,馬克思的思想


3.

另外參考余英時先生歷史與思想一書,前幾篇1970年代文章是對文革的有感而發

指出中共政府骨子裡還是法家思想


4.

綜合以上,可以嘗試建立一個論述,在於孫文思想為何重要,對於當代有何影響,我們如何整理,吸收以及應用,甚至孫文思想有無成為兩岸對話與謀求和平之可能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關於Coleman Boat重讀的一些整理

關於Coleman Boat重讀的一些整理

參考書: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作者James Coleman

 

1. Coleman Boat做為一種工具,仍需注意因果問題

關於Coleman Boat,在討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當中,作者將原本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這個命題,進一步調整分析架構為:新教倫理→個人價值觀→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精神。

 

但在同一章節內,James Coleman所引用的資料中,也提到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資本主義精神→導致新教倫理的發展(R. H. Tawney, 1947)

 

是故,假若Tawney之論點才是正確的,則上述Coleman Boat做為一種分析方式,會變成用更細緻的方法陳述一個錯誤的命題。

 

因此我們要小心的地方為,Coleman Boat仍為一工具,將討論的範圍延伸到表面現象的下一層現象,但是仍然要小心因果論證的假設、驗證。

 

最後,兩個現象之間的因果假設、使用Coleman Boat工具時對於底層現象之選擇,仍有許多主觀的空間,也是要慎重處裡的。

 

2. 方法學上的個體論與總體論

關於James 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第一章,所提到解釋社會系統的兩種方法:其一為將現象視為一個整體,第二種為解釋內在變動過程。

 

最近也在閱讀「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商周出版,2020),在第753頁中,提到方法學上的個體論(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與方法學上的總體論(Methodological Collectivism)與方法,其中,總體論認為可以將集體的行動或行為,化約為個人的行為,應該跟James Coleman討論的是相同的概念。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草稿,錄音討論大綱


討論大綱,主要為人生哲學討論(Philosophy of Life),對象為大學生以及社會青年

內容上,以傳統經典故事出發,延伸心理諮商師與占星師的學理或者實務經驗

●故事一:
一、故事本身

孔子在某個困頓的時候,問學生:

為何我們如此落魄(睡公園),難道我們的道理不對嗎?

三個學生有三種答案:

1.我們確實不夠好

2.我們很好,但是應該降低標準,配合他們

3.我們很好,他們不接受,是他們的事情

二、故事後面的人格特質,跟老師的回應
1.自我充實,但其實這個世界不是努力就有收穫
2.降價求售,但自己不應該放棄自己的成長
3.葛萊芬多加十分

三、可交流的議題,例如:

1.我們聽過那些故事,在面對自己不如意的時候,怎麼調適

2.或者,我們真的不夠好,自以為懷才不遇,其實只是實力不夠,自己有沒有才能,怎麼去確定

3.看看別人很好,只有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覺?

講師回應到,這情緒有兩種
a.主觀只看到別人的好
b.主觀只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差,一切都是別人運氣好

結尾:
依照史記的記載
最後是派子貢(上面所提的第二位學生),到楚國搬救兵,解圍

因此
心態,修養是一回事
有沒有應對處理方法
是另外一回事
但兩者間也是有關聯的



====分隔線,感覺故事一就可以單獨錄一集====
●故事二:

韓非子提出,我們要懂得察言觀色,成為主管所喜愛的人,才有機會受到重用,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理想。

(但是司馬遷也吐槽,韓非子講這麼多,自己最後還不是被陷害而死。)


衍生一些可交流的議題,例如:

1.會不會因為做作,裝傻,融入,最後就迷失了,心理學分析?

2.對於自己性格的了解,找出適合的生存方式,不違背本性,但也不傷害到自己

 

●故事三:

莊子提出另一套理論:對於不良老闆,滿足部分需求,但不要讓老闆走更歪

老虎想吃肉,我們就切塊切好了,再餵牠吃,如果給牠一隻活的羊,讓老虎自己去追趕、殺生,會助長兇性。

 
衍生一些可交流的議題,例如:

1.自己做一些不是很喜歡的事情,面臨一些不喜歡的人,又無法逃離,怎麼處理

2.類似案例分享


特別節目備忘:
9月及未來的星相與運勢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鐘呂傳道集摘要

 

未來與他人討論備用的段落:

《論真仙第一》:

「人之生,自父母交會而二氣相合,即精血為胎胞,於太初之後而有太質。陰承陽生,氣隨胎化,三百日形圓。靈光入體,與母分離。自太素之後已有升降,而長黃芽。五千日氣足,其數自滿八十一丈。方當十五,乃曰童男。是時陰中陽半,可比東日之光。過此以往,走失元陽,耗散真氣,氣弱則病、老、死、絕矣。平生愚昧,自損靈光,一世兇頑,時除壽數。所以來生而身有等殊,壽有長短。既生復滅,既滅復生。轉轉不悟而世世墮落,則失身於異類,透靈於別殼。至真之根性不復於人,傍道輪回,永無解脫。或遇真仙至人,與消其罪,除皮脫殼,再得人身。方在癡病愚昧之中,積行百劫,升在福地,猶不免饑寒殘患。遍邐升遷,漸得完全形貌,尚居奴婢卑賤之中。茍或復作前孽,如立板走丸,再入傍道輪回。」


「人生欲免輪回,不入於異類軀殼,嘗使其身無病、老、死、苦,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為人也。為人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仙非一也。純陰而無陽者,鬼也;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惟人可以為鬼,可以為仙。少年不修,恣情縱意,病死而為鬼也。知之修煉,超凡入聖,脫質而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隨分者也。」

「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離於鬼,人仙不離於人,地仙不離於地,神仙不離於神,天仙不離於天。」

「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舍而已。」

「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於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者也。」

「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煉形成氣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論大道第二》

「道本無問,問本無應。及乎真元一判,太樸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於陰陽,造化皆因於交媾。上、中、下列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氣,氣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生以合於道,當與天地齊其堅固,而同得長久。」


《論日月第四》

「始也法效天機。用陰陽升降之理,使真水、真火合而為一。煉成大藥,永鎮丹田,浩劫不死,而壽齊天地。如厭居塵世,用功不已,當取日月之交會,以陽煉陰,使陰不生;以氣養神,使神不散。五氣朝元,三花聚頂。謝絕俗流,以歸三島。」


《論四時第五》

「身中用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蓋以五臟之氣,月上有盛衰,日上有進退,時上有交合。運行五度而氣傳六候。金、木、水、火、土,分列無差。東、西、南、北、中,生成有數。煉精生真氣,煉氣合陽神,煉神合大道。」


《論丹藥第九》

「煉丹不成者,有三也:不辨藥材真偽,不知火候抽添,將至寶之物一旦消散於煙焰之中而為灰塵,廢時亂日,終無所成者,一也。藥材雖美,不知火候。火候雖知,而乏藥材,兩不契合,終無所成者,二也。藥材雖美,火候合宜,年中不差月,月中不錯日,加減有數,進退有時,氣足丹成。而外行不備,化玄鶴而凌空,無緣而得餌,此不成者,三也。又況藥材本天地秀氣結實之物,火候乃神仙修持得道之術。三皇之時,黃帝煉丹,九轉方成,五帝之後,混元煉丹,三年才就。迨夫戰國,兇氣凝空,流尸滿野,物不能受天地之秀氣而世乏藥材,當得法之人而逃難老死巖谷,丹方仙法,或有竹帛可紀者,久而棄壞,人世不復有矣。若以塵世有藥材,秦始皇不求於海島。若以塵世有丹方,魏伯陽不參於《周易》或而多聞強識,迷惑後人,萬萬破家並無一成,以外求之,亦為誤矣。」


「外藥非不可用也。奉道之人,晚年覺悟,根源不甚堅固。腎者氣之根。根不深則葉不茂矣,心者,液之源,源不清則流不長矣。必也假其五金八石,積日累月,煉成三品。每品三等乃曰九品。龍虎大丹,助接其真氣,煉形住世輕舉如飛。若以修持內事,識交合之時,知採取之法。胎仙既就,指日而得超脫。彼人不悟,執在外丹,進火加日,服之欲得上升天界,誠可笑也。彼既不究外藥之源,當以詳陳內丹之理,內丹之藥材出於心腎,是人皆有也。內丹之藥材本在天地。天地常日得見也。火候取日月往復之數,修合效夫婦交接之宜。聖胎就而真氣生。氣中有氣,如龍養珠。大藥成而陽神出,身外有身,似蟬脫蛻。是此內藥本於龍虎交而變黃芽,黃芽就而分鉛汞。」


《論還丹第十三》

「所謂丹者,非色也,紅黃不可以致之。所謂丹者,非也,甘和不可以合之。丹乃丹田也。丹田有三:上田神會、中田氣府、下田精區。精中生氣,氣在中丹。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奉道之士莫不有三丹。然而氣主於腎,未朝於中元;神藏於心,未超於上院。所謂精華不能返合,雖三丹終成無用。」

「腎中生氣,氣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復還於下丹。則精養靈根,氣自生矣。心中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使氣復還於中丹,則氣養靈源,神自生矣。集靈為神,合神入道,以還上丹,而後脫。」

「以至煉形化氣,煉氣成神。自下田遷而至中田,自中田遷而至上田,自上田遷而出天門。棄下凡軀,以入聖流仙品,方為三遷功成。自下而上,不復更有還矣。」


《論魔難第十七》

衣食逼迫,一難也。

尊長邀攔,二難也。

恩愛牽纏,三難也。

名利縈絆,四難也。

災禍橫生,五難也。

盲師約束,六難也。

議論差別,七難也。

志意懈怠,八難也。

歲月蹉跎,九難也。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大腦解鎖

一、

這本書名很吸引人

若要用開玩笑方式列一個白話書名

應該就是:不要害怕學數學!


作者講述了許多關於腦神精科學的研究

並且分享許多關於數學的學習案例


告訴我們,許多對於數學的害怕

或者對能力的懷疑

要如何跨越,並且提升表現


二、

本書分為六個討論項目

從標題就可以很清處的了解作者想法:


1.大腦可塑性

2.錯誤與掙扎的正面效應

3.改變思維信念,扭轉現實

4.多角度學習,促進大腦連結

5.數學重靈活,不必拼速度

6.與人連結,強化神精連結,增進學習成效


三、

私以為,貫串全書的有兩個項目


1.「固定型思維」或者「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的可以說是貼標籤

成長型的則是擁抱了可塑性


對於教養小孩的例子很生動

當有小孩完成一件事情


固定型的稱讚是:你好聰明喔!

成長形的稱贊是:你一定做了很多努力!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若是在固定形稱贊下長大的小孩,遇到錯折時可能會想,是否我不夠聰明? 

書中章節也提到訪談許多「資優生」,探討在這個標籤下對學習的影響


2.腦神經科學

討論了大腦的可塑性、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有更多成長



三、部份重點摘要


1.可塑性

●舉例了中年轉業考計程車駕照,大腦神經連結有增強

●另一個例子是病患切除部份大腦,仍然由剩餘區域產生新的連結,表現仍可優秀

●要了解,我們都能改變與成長。(有這樣的認知,就會開始改變。)


2.挫折

●學習過程中,神經路徑:形成新的、強化舊的、連結原本分開的

●錯誤能強化大腦路徑

●了解掙扎、犯錯對大腦有益,以積極心態面對

●態度不同,下一次面對選擇、遇到困難的反應也不同


3.思維

●「我不會」跟「我還沒學會」-這兩者差很多

●想像練習也會有幫助


4,多角度學習

●大腦的體感手指區,跟學數學正相關

●用多種模式、多種角度切入主題

●讓大腦不同區域交流、同步合作



5.靈活

●計算時,會用到「工作記憶區」,而沮喪、受到壓力時,工作記憶區會受到阻礙

●重視思考的深度與靈活,學習才能有所突破

●「深入了解事物及事物之間的關係,才是聰明才智」,速度不是最重要的

●大腦新結構的形成需要時間


6.交流

●與人連結,可強化神經路徑

●合作時,大腦更活躍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關於「心齋」的內心修養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 人間世


一、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曾有氣宗與劍宗之爭


一個強調劍法高,一個強調內力強


讀莊子關於「心齋」的段落時


偷偷借用這個概念


把莊子的見解分成內功跟劍法兩個層面看


一是討論內心修養,


二是剖析與人應對



個人以為,劍法是可能隨著不同人而改變的


未來有討論到儒家、法家關於「上位者的應對」時


可以再回來比較


但內功的鍛鍊,倒是歷久彌新,值得再三玩味



本文基於篇幅考量,僅整理關於「內功」的部分



二、

在莊子第四篇「人間世」的預言中,虛擬了孔子與顏淵的對話


顏淵表示因為某一國家的君王無道,想要去勸誡


但孔子問了顏淵,想要怎麼做?


顏淵說了很多做法,都被孔子指出不會有效果


例如直言不諱的勸誡應該就是人頭落地



顏淵就問孔子該怎麼辦?


此處孔子回答很妙:


「這麼容易就教你,怎麼可以呢? 回去齋戒,齋戒完,我再教你」


要是在大學上課,問老師問題的時候,得到這種答案


可能學生會去,在教學意見反映表會瘋狂抱怨吧?



為什麼要先齋戒?


莊子內的原文是「易之者,昊天不宜」


白話文為「如果你以為這是容易的事情,即使高明如皇天,也是辦不到的」



三、


對於論語有點熟悉的人,可能會覺得接下來對話很幽默:


顏回說:我家貧窮,不飲酒不吃葷好幾個月了,這可以算齋戒嗎?


孔子說:你所說的是祭祀的齋戒,我所說的是「心齋」



四、

何謂心齋?


首先要專心無雜念,接著: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而我們需要聽之以氣,是因為: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用氣去聽,是因為只有氣是和萬物相通的


   -或者說,只有氣是以虛來應對萬物的


「唯道集虛。」


   -道是和虛相合的


「虛者,心齋也。」


   -這個虛,就是心齋


五、


聽之以氣,似乎有點玄



但如果先考慮「虛」:


放下自我主見,了解外在客觀情況


可能比較好切入


這種修養功夫,會讓人想起論語內的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杜絕主觀臆測、固執己見等行為



六、


這邊所說的「虛者,心齋也」的內在修養功夫


於莊子第七篇「應帝王」中,也可以找到:


「用心若鏡」,自己的內心如同一面鏡子


超脫虛名、智謀、俗事...等等對自己的影響



而是客觀照出外面的事物,但是照過後,就不會留下影子在自己身上


「故能勝物而不傷」



不過,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實際上能否做到,就要花多時間培養了


但值得往這個方向努力




七、至於莊子寓言故事中


孔子最後建議顏回怎麼做


有機會另外一個篇章再談


這種「劍法」的問題


很適合拿來跟不同門派比較


好好「論劍」一翻




參考書:吳怡,2008,《新譯莊子內篇解義》,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關於心齋的podcast分享

跟朋友一起錄製,一篇聊處世,保持內心平靜:

以及一篇聊打坐冥想,加上有趣的占星觀點: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關於James Coleman 之理論

一、

James Coleman 於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一書第1章中,提到的兩種解釋社會系統的方式:


1.第一種:對不同系統的同一行為進行樣本分析,或者對一個系統在特定時期內的不同行為(例如經濟週期)進行分析。

2.第二種:檢視系統變化的過程,包含系統的組成部份(component parts),component parts所指可以為個人、系統內的機構或小群體。


第二種方法以James Colman之論點,可以拆解為三個部份:

(1)Macro to Micro Transition(宏觀到微觀的轉變)

(2)Purposive Action on Individuals(個人有目的之行動)

(3)Micro to Macro Transition(微觀到宏觀的轉變)


二、

模式一相較於於模式二的劣勢:

1.以James Colman之論點為例:其認為個人行為的總合不等於外在的社會現象,傳統經濟學在個體與總體理論之間的聯繫十分脆若,被加總(Aggregation)或代表性個人的理論所掩蓋。但個人行為通常有目的,並不會僅追求效用最大化。

2.另外,經濟學家米賽斯於「人的行為」一書,第15章討論市場時,米賽斯指出,「市場不是一個場所、一件事物或一個集體單位。市場是一個過程,是眾多分工合作的個人行為、相互作用所驅動的一個過程。」...「每個市場現象,都可以溯源至市場社會成員的某些確定的選擇」

3.再以「理論的終結」一書中,作者亦提出「...互動具有複雜性,整體模型不是個體模型的總合...」(p.51)

4.綜合上述參考資料,個人以為,當社會科學追求「因-果」關係的時候,以第二種模式可以進行更細致的討論,而且,第二種模式的框假與現實社會之運作,更為貼近,此為模式二的相對於模式一的優勢。

例如James Colman 書中對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經神的分析,從新教倫理到資本主義的因果關係,可以重新分析為新教倫理→個人價質觀→經濟行為→社會現象,如此更具解勢力,也有益於幫助吾人進行事件的判斷。

故相對而言,此即為模式一的劣勢:僅就兩個宏觀現象間尋找相關性或因果性,可能無法確實掌握到社會運作方式。

 


參考書目

社會理論的基礎,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作者James S. Colman鄧方譯1992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作者Ludwing Von Mises,謝宗霖譯2017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理論的終結作者:Richard Bookstaber何文忠顏天罡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古文冷笑話-「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前會聽到人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來勸人學習。 

但這句出自莊子,原文下一句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死定啦~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史記孔子世家摘要

 [古籍讀書筆記]關於孔子

摘自史記 孔子世家


孔子在魯國的政治生涯


孔子年17,魯大夫孟釐子臨死前,告訴兒子說:「孔丘,聖人之後...吾即沒,若必師之。」 (「若」是「你」的意思)


心得1:孟釐子表示:我知道孔子不錯,但我過去幾年基於某些原因沒重用他,改派我兒子去拜師


孔子在魯、齊、宋、衛都有走動,但之後「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孔子30歲,齊景公與晏嬰到魯,齊景公與孔子有過問答。


孔子35歲,到齊國,景公見孔子,但最後沒有任用(晏嬰持反對意見)


孔子52歲,孔子時任大司寇,齊魯兩國國君會面聊天於夾谷,夾谷之會最終是齊景公吃虧,之後還奉還一些城池給魯國


心得2:齊景公You see see you,當初發個聘書不就好了

      

心得3:孔子表示,職場最爽的事情,就是把當初拒絕你的公司業績打爆。


孔子56歲「由大司寇行攝相事」總之,就是宰相


齊國緊張,送出80名美女,魯國國君及大臣季桓子荒廢政事,孔子離開。


孔子60歲,季桓子病,感嘆說「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季桓子告訴兒子「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


心得5:

季桓子:曾經有個振興魯國的機會在眼前,但我那時候貪圖美女,孔子就離開了,我直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兒子你當宰相後,記得把孔子找回來。


季桓子沒有在自己手上召回,改為由他兒子,這點讓人回想到前面孟釐子對兒子的交代去拜師一樣,你自己為什麼不去請人來當坐上賓呢?


背後有些文化及人情義理的因素,一開始不懂,後來有些理解。

但後來季桓子的兒子(季康子)本打算召回孔子,但旁人提醒:


當初你老爸跟孔子合作,結果沒有合作到最後,被大家笑,

如果你召回孔子,也沒辦法合作到最後,就會再次被大家笑了。

(同一個人失敗兩次)


季康子依旁人建議,改為召回孔子的門生冉求。


心得6:再次的,也是一些政治與人情義理的原因。


原文: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


心得7:孔子表示,你們這些魯國老屁孩的考量,我都懂。


原文:

子貢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云。


心得8:

子貢告訴冉有說,兄弟啊等你發達的時候,

要堂堂正正以官方名義,把老師請回魯國。

這段很感人,看出門人弟子對老師的關心,以及子貢性格與手腕。


到後來,冉求「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克之」

經過一翻操作後,魯國「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


心得9:還是要先立下戰功,累積一點跟老闆說話的資本。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補充,其實當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已有學生當官:

例如「孔子弟子多仕於衛,衛君欲得孔子為政。」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禁歌與後面的抗議-「可憐的落魄人」

 以下節錄自2021.04.15的財訊雙週刊


「可憐的落魄人」 詞曲作者是卑南族人高子洋

卑南族歌手陳明仁1981年在專輯中收錄這首歌


歌詞如「你可以呀戲弄我,也可以呀不理我

就算你不再愛我,見面也該說哈囉」


觸犯了「詞意頹喪」、「意境晦淫」、

「曲調狂盪」、「文詞粗鄙」的禁令,

沒通過審查,不允許在媒體播放演唱


後來有人問陳明仁為何要唱這麼「流氣」的歌

他正色道:我再唱一次,請大家仔細聽


在心裡把歌詞的「你」換成「政府」

把「我」換成「原住民」試試看:


「每一次我見到了你,你總是斜眼看我呀瞪一眼

到底我是個落魄的人,請你可憐呀心上人」


一首乍看無厘頭的歪歌

竟然當場變成了悲傷的抗議歌曲



整理最近跟友人錄podcast之心得

最近滿有趣的體驗

進錄音室、下載免費授權音樂、剪接、於podcast host服務公司註冊

請人製作封面圖檔、上傳到服務平臺、

第一次上傳花較多的時間,等待spotify、i tunes、google播客的審核通過...


整理心得:


1.要寫好討論綱要

2.講話一句跟一句中間, 如果停頓沒關係, 比較好處理, 只要把空的那幾秒剪掉即可

3.相對的, 講太快比較不好處理, 或者同一時間兩人講話, 也不好剪

4.因此. 安排一個人用旁觀者角度控場會比較好, 可以直接卡段要求重講, 再剪接

5.如果一次的錄音有可能分割成不同集, 要先錄號不同集的片頭: "大家好, 今天聊點OOO...我們請到了某某某..."

6.上次借的錄音室, 可能是設備關係, 只要超過30分鐘會自動另存新檔, 跳檔案不利剪接, 因此要掌握好時間, 可能30分鐘為單位, 而這一個30分鐘剪成一集

7.相較於講一小時, 我會偏好15分鐘4集, 是考量有些人可能較沒耐性

剛好最近看到一個類似笑話:

拍一部電影六個小時太長沒人想看, 但是改成十集的連續劇, 很多人會一天追完

8.注意語助詞,例如句子一開的"那"這個,或者結尾用"這樣子"三個字。 不過這些都很好剪掉。

9.備忘: 下次可以找看看語音轉文字的網站或軟體, 再把podcast的內容轉換為文章。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關於宗教的衰退

 沒有一種文明缺了理想,或者換一種方式說,缺了對道德觀念的堅定信心,而可以留存不替的

            《人類反對黑暗》

       -史太斯(Walter Terence Stace)


1.

在十七世紀以前,存在一個「目的因」

世界是一個合乎道德的秩序

最後萬物將朝向至善的目的


可能世界上有許多惡

但最終善會獲得勝利


2.

而人類對於宗教「信」或者「不信」

轉捩點在於放棄了此一「目的因」

因為科學研究上

專注於事物背後的原因


例如人是演化而來

例如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


3.

但在經過三百多年的累積後

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畫面

成為一種無目的、無知覺、無意義的。

一切只是規則掌控


日月並不是上帝為了替人類提供光明而創造

日蝕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光線


宗教內涵大部分可以跟新的科學發展

如地質學、天文學、物理學...取得協調


但宗教無法跟一個「無意義的宇宙」共存


4.

如果萬物的組合是無意義的

人的生命也就變成無意義且空洞的

造成現代人永不滿足、理想幻滅、無法安頓...


同時也使得人類喪失對「自由意志」的信心

認為人類並無自由,

我們會聽到經濟決定論、文化決定論與歷史決定論


5.

史太斯最後結論為

當人類了解世界的真實樣貌

無浪漫也沒有宗教神光

但還是能夠堅持理想

朝向偉大的目標跟高尚的成就

則萬事依然順當

如果辦不到,人可能就會如同低等動物當中


6.

但是在另一本書《21世紀的21堂課》當中

該書作者哈拉瑞提出有趣的研究案例:


在黑猩猩的社群裡

高階黑猩猩也必須尊重低階黑猩猩的財產權


如果高階者搶奪低階者的香蕉

會失去社會地位


另外也發現黑猩猩首領會照顧孤兒


道德之存在,應該早於諸多宗教創立


7.


過去宗教家的出現


應該是用智慧點醒已經偏離道德的人們

並指引一個未來的方向


所以當人們對於宗教逐漸失去信仰時

我們仍抱持希望


去探討人的性質本身

探討人類向上發展的可能


以及建構新的宗教哲學思考體系

探討神的存在、人的價值


參考書籍

(1)傅佩榮,《上帝 密契 人本》

(2)Yuval Noah Harari,《21世紀的21堂課》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戰爭論摘要-「摩擦」之概念

在戰爭中一切事情都很簡單

但最簡單的事情也最困難

               《戰爭論》

                -克勞塞維茲



 

1.

先從孫子兵法講起

在第一篇「計篇」當中,孫子強調詳盡的評估

例如以「道、天、地、將、法」

每個分類中,對於敵我雙方的比較


2.

但現實中,因為對方在戰場上的行為無從確定

所以孫子在「形篇」中也說,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讓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再等待時機取勝

因為實際達到勝利

還包含到敵我、攻守...等狀態


3.

這時再對應克勞塞維茲所提「摩擦」

就會非常立體了,依照克勞塞維茲所指出


無數的小型困難,會累積成一種磨擦

最中都可能會影響到戰果


例如:

突然大霧難以瞄準、報告無法及時送達

或者因為大雨使得行軍時間延長等等


有一個生動的比喻為,如同浸在水裡面

簡單的動做如行走,都變的很困難


因此,「摩擦是區分現實戰爭與紙面戰爭的唯一觀念」


而好的將領要有能力盡量設法克服摩擦


4.

上班族應該會有感,例如:


快開會了,還有20份資料共200頁要印

但是印表機突然故障


原本計劃30分鐘抵達機場

但是遇到大型事件交通管制


老闆致詞到一半

麥克風沒電了


5.

克勞塞維茲提出因應方法為:「習慣」

真正的參與戰爭、平常的演習

乃至於到別國戰區的觀摩

都有助於培養能力,克服這種「摩擦」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關於美金升值下的新臺幣借款困擾

假設A公司產品主要外銷收美金

但是在台灣的借款是以新臺幣為主

依照原本的規劃, 打算等美金貨款收到後, 結匯為新臺幣再還銀行

但是美金一路升值, 造成了一些麻煩:

假設原本欠銀行新臺幣3000萬, 匯率美金對臺幣30

只要賣掉100萬美金即可

如果匯率來到27, 則需要美金111萬元

用通俗的話說, 就是「現賣現虧」

站在財務人員心理, 也會想說是否會回到28、29?

或者說「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一樣不會回來了」?

這是個糾結點

實務上, 會看到一些公司,

對於舊有的新臺幣借款, 以借新還舊方式展期,

雖然有多的利息成本, 但一來新臺幣融資成本目前偏低,

二來相較於龐大的匯兌損失, 這些利息成本還是可以接受的

於是就會看到新臺幣負債掛著, 美金收到的貨款也掛著

不過, 也是會看到一些台商, 認為臺幣暫時不會再貶值了

就收到美金後馬上換掉, 也不留戀

哪一種操作比較好, 要看各財務人員自行判斷

但多少做點遠匯避險, 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