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關於James Coleman 之理論

一、

James Coleman 於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一書第1章中,提到的兩種解釋社會系統的方式:


1.第一種:對不同系統的同一行為進行樣本分析,或者對一個系統在特定時期內的不同行為(例如經濟週期)進行分析。

2.第二種:檢視系統變化的過程,包含系統的組成部份(component parts),component parts所指可以為個人、系統內的機構或小群體。


第二種方法以James Colman之論點,可以拆解為三個部份:

(1)Macro to Micro Transition(宏觀到微觀的轉變)

(2)Purposive Action on Individuals(個人有目的之行動)

(3)Micro to Macro Transition(微觀到宏觀的轉變)


二、

模式一相較於於模式二的劣勢:

1.以James Colman之論點為例:其認為個人行為的總合不等於外在的社會現象,傳統經濟學在個體與總體理論之間的聯繫十分脆若,被加總(Aggregation)或代表性個人的理論所掩蓋。但個人行為通常有目的,並不會僅追求效用最大化。

2.另外,經濟學家米賽斯於「人的行為」一書,第15章討論市場時,米賽斯指出,「市場不是一個場所、一件事物或一個集體單位。市場是一個過程,是眾多分工合作的個人行為、相互作用所驅動的一個過程。」...「每個市場現象,都可以溯源至市場社會成員的某些確定的選擇」

3.再以「理論的終結」一書中,作者亦提出「...互動具有複雜性,整體模型不是個體模型的總合...」(p.51)

4.綜合上述參考資料,個人以為,當社會科學追求「因-果」關係的時候,以第二種模式可以進行更細致的討論,而且,第二種模式的框假與現實社會之運作,更為貼近,此為模式二的相對於模式一的優勢。

例如James Colman 書中對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經神的分析,從新教倫理到資本主義的因果關係,可以重新分析為新教倫理→個人價質觀→經濟行為→社會現象,如此更具解勢力,也有益於幫助吾人進行事件的判斷。

故相對而言,此即為模式一的劣勢:僅就兩個宏觀現象間尋找相關性或因果性,可能無法確實掌握到社會運作方式。

 


參考書目

社會理論的基礎,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作者James S. Colman鄧方譯1992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作者Ludwing Von Mises,謝宗霖譯2017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理論的終結作者:Richard Bookstaber何文忠顏天罡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