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於本書只有匆匆瀏覽,實在無法被吸引再讀下去
主要是作者所批判的「菁英體制」,
以及列出的種種現象,會讓人想起兩書內容:
1.《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作者: James Coleman,1998
2.《人際網絡解密》,作者:馬修.傑克森,先覺出版,2021
3.《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作者:卡爾・波普,商周出版,2020 (最原始為1945年出版)
二、
參考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這本書中,James Coleman所舉例的,新教倫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這兩個總體現象,可能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可能是新教倫理→個人價值觀→個人行為→資本主義發展,即,是一種總體→個人→總體的過程(micro-macro link)
回到菁英體制的陷阱這本書
作者針對菁英體制、菁英階級,是為一個群體,再討論此一群體與各種社會現象
這種總體-總體的討論,很有可能忽略了許多問題
把諸多層面視為一個總體,未必恰當
三、
在人際網絡解密一書中,作者舉過許多實證研究,例如對於貧民給予搬遷補助,相較於未給予補助的,其後代確實發展比較好,又或者分析為何人際網路影響到了職涯發展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事情為什麼發生,以及發生的過程為何,並且思考解方
回到菁英體制的陷阱這本書
充滿許多數據描述,例如貧富差距
但一樣的,使用大量批判,批判的是現象
沒有細部分系到現象的成因
四、
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作者有提到兩種做學問態度
第一種認為事物存在一個應然,存在一個真理,每一個事物都有它應具備的真實意義
第二種認為事物只是個名詞,但重點不在於價值觀,而是討論有何功能、特色,並且思考未來要往什麼方向移動
回到菁英體制的陷阱這本書
充滿了批判,充滿了價值觀:何者為正確的、何者為錯誤的
但是充滿情緒性的立論,似乎無意於討論社會發展
私以為沒必要批評是非對錯,而是應該討論
制度上如何調整,可以增加更多人的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