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黑特區]為何不先看資料?

 [黑特區]


客戶為了某投資案,先聯繫我這個總行PM,並且有先email基本的相關資料來。


我轉知了總行長官某甲還有分行某乙,也把資料印出紙本給甲,email給乙。


長官某甲去跟授審部溝通此案件,授審部長官:請留意客戶的投資效益,新增多少產值?


某甲告訴了我這件事,請我再去追蹤。


一天之後,分行某乙也去跟授審部溝通此相同一個案件,授審部長官:請留意客戶的投資效益,新增多少產值?


某乙也告訴了我這件事,請我協助問客戶,確認關於授審部長官所提的事情。


我深深的吸一口氣:請看客戶所提供資料

第xx頁與第oo頁,裡面有預估新產品的產量,銷售值,還有產品應用面。


現在的人講話前都不看資料嗎? 

如果某甲跟某乙去找授審部之前

有先好好看過資料,或者至少先看目錄,知到這份資料的架構

那麼在與授審部溝通的第一時間,就可以直接回應了。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經濟學]關於生產技術水準的備忘錄-CRS or DRS

討論“constant return to scale”(CRS)或“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DRS)

(一)在總體經濟學:

使用“代表性個人”(representative agent)模型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這有助於簡化分析並使結果更具可理解性。

代表性個人模型通常假設廠商的生產函數具有CRS,這是因為:

1. 簡化模型:CRS假設下,分析和推導更加簡單。

2. 長期增長:CRS使得技術進步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容易分析。

3. 代表性個人:代表性個人假設本質上,是將多個個體的行為,簡化為一個平均個體的行為,這與CRS的假設一致。


(二)在個體經濟學和市場競爭分析:

使用DRS的假設將會更合理,因為:

1. 競爭動態:DRS下,廠商在擴大規模時會遇到效率降低,這使得不同廠商之間的競爭具有意義。

2. 差異化生產:不同廠商在不同規模下會有不同的生產效率,使得市場分析更加現實和具體。


(三)小結

1.總體經濟學分析:若論文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學的長期增長模型和技術進步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則更可能使用CRS假設。

2.個體經濟學分析:若論文討論的是多個廠商在市場上的競爭和不同規模下的生產決策,則使用DRS假設更為合理。


(四)補充:關於廠商競爭中的重要性

1. 假設廠商競爭發生在CRS的生產函數

如果假設所有廠商都面臨規模報酬不變,這意味著每一個廠商無論在什麼規模上運作,都可以以相同比例增加產出,這會帶來以下問題:

(1)無差別競爭:所有廠商都能夠以相同的效率生產,這使得競爭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每個廠商都可以輕易地擴大規模來覆蓋整個市場。

(2)無法比較:在CRS假設下,廠商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因此不同廠商之間的產量比較沒有意義。

因為如果一個廠商能生產n個單位,另一個廠商也能生產n個單位,只要它們投入相同比例的資源。

2.當我們假設廠商生產函數為DRS的時候:

(1)在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下,當廠商擴大規模時,生產效率會下降。

這意味著隨著規模增大,每額外增加的生產單位的邊際成本會上升:

(2)有意義的競爭:不同廠商在不同的規模下會有不同的生產效率,因此可以比較它們的生產量和效率。

(3)生產決策的差異:在DRS下,不同的廠商會根據自己的成本結構和規模報酬,選擇不同的最佳生產量,因此會使得市場競爭分析更加具體並且符合現實。


[讀書筆記]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

 自己看到的議題點

1.歷史背景發展脈絡:過去的歷史事件, 經濟發展史, 勞工引進政策等, 都會產生影響

2.重要的大型重新建設時間點(例如二戰後),當時的建築思潮,是另外一個影響點

3.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 是完全不同的建設思維, 荷蘭近代偏向後者

4.各式各樣的法規互相影響, 例如對於居住品質要求高, 會有規定住宅區噪音標準, 這就影響到住商混和區的規劃方式, 例如可能不喜歡住宅區樓下發出便利商店的"叮咚"聲. (剛好目前本人居住的地方就是這種有聽到聲音的...)

5.紅燈區平面或者垂直, 郊區或者市區,隱密或者不隱密, 要不要有個入門區域收門票避免單純想看看的人, 都是要思考的

6.產權是個重要議題, 因為要把有產權的人找來溝通, 但是有時候可能產權水平面分散多人, 或者垂直面有些如同聖誕樹一般有許多層次的結構, 追查上去是國際銀行或投資基金.

7.不同類型的產權持有人, 會擁有不同的態度.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草稿 人才招募

一、
112學年度,大專校院人數109.5 萬人。

少子化為趨勢,但在目前人數下,假設適合天帝教的青年學生,為萬中取一,也有潛在的100人需要找出來。

二、
問題還是在於學習路徑

一個非同奮成長背景的大學生

很難一開始就投入救劫宏教路線

所以傳統模式不適合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草稿 人才培育


問題:如何培養出一批認真、奮鬥、肯承擔責任的年輕人。

回顧最近參與錄音的所得,謹此對領導者(師尊)與被領導者(早期正宗班學員)分析:

1.師尊的影響力或者領導模式難以複製:
老同奮受到師尊的感召和深刻的教導,例如說教院紛爭時懺悔化解矛盾的方法,或者教學的影響力,或者嚎啕大哭赤心哀求的表現,現在很難找到能夠這樣教學的神職人員。

2.歷史背景的差別:
雖然「劫運世運」無法用肉眼看見,但是對於1980年代和90年代投入天帝教的人,比較容易發現國際局勢變化,如美蘇對峙走到蘇聯解體,或者看到世界的民主化發展,有了這些見證,會比較願意相信,誦誥達到了改變世界的效果。

但是現在傳教的對象,新加入的同奮,或者年輕人,無法體驗到這種變化,對傳統的傳教模式,容易缺乏共鳴

例如說,年輕人可能對於全球暖化、公共衛生(疫情) 、經濟不平等這些議題較有共鳴。對於核武衝突的重視,雖然有,但從社會氛圍角度上,應不高於冷戰時期的一觸即發局勢。

再加上傳教的人感召力無法與師尊相比,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比較無法適應傳統的傳教模式,例如參與正宗班,為兩大時代使命祈禱或者為教奮鬥。

3.建議的思維:
需要建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逐步加強認同感,並且對於(1)未參加任何班別但是願意多接觸天帝教,(2)已參加靜心靜坐班,以及(3)已參加正宗班等不同情況的人,設計不同的生活、修道、學習環境,讓他們可以持續待在天帝教裡面。

以台灣大學為例,111學年度全校人數統計,學士班17,074人,碩士班12,774人,博士班3,646人。

也許符合「認真、奮鬥、肯承擔責任」這樣的標準人不多,類似於學校的博士生,但只要大學部、碩士班的人口基數足夠,會較容易找到適合的博士人才。

這一點不需要閉門造車,只要多參考各大正信宗教的經營,相信可以找到適合參考的經營模式。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對話紀錄暫時儲存-關於皇誥

對話
某人為某大學研究所學生,其表示,最近某天帝教同奮問這位學生,關於正宗靜坐班的事情:

1.有一位不具名人士想將原先給某某單位同學的獎學金撥給正宗靜坐班費用,至少3000(可能會更多),明年不一定有。

2.三萬聲皇誥等等,其實大多數學員進去也是第一次接觸,還不太熟悉,是經過正宗靜坐班及其他活動日後長時間才逐漸熟悉的道理。

3.其他原因:覺得我的領悟能力比一般人好、這次的場地設備時間安排也比過去好


以上為這位學生所告知訊息。

以下為我的回答:

第一點是錢的問題暫時不論,要出錢我找極忠文教基金會贊助更多都不是問題。所以不多談。第三個問題是對你的肯定,這個可以自我嘉許,未來保持,但也跟上正宗班沒有太大關係,也暫時跳過。

我現在要分兩個層面來講皇誥,第一個層面是天帝教的正統教育流程,第二個層面是皇誥的意義

先講第一個:最近剛好在做口述歷史,我引述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當初開始辦靜坐班的想法

他的想法是先招募一群對於靜坐修煉有興趣的人,這一種是”入門”

再來是從這一批有靜坐的人當中,找出有宗教情懷的人,來參與宗教活動,這個叫“入室”

然後我接著談第二點:皇誥的意義

這個是講當你“入室”之後,於天帝教的正宗班結業,要能夠發自內心的,為天下蒼生祈禱。

最早期唸一聲就是一聲,後來才有集體誦持的時候,一聲可以放大為10聲,於是一個一小時左右的集體皇誥,等同1000聲。

當你還是“入門”的一般靜坐修持,講求追尋內心平靜,找到自我,強身健體的狀況時,還不大需要皇誥。

這個時期我們讓入門者,可以自我探索,學習成長。

但是當一個人要“入室”,成為正宗靜坐班學員,很不一樣的,會獲得“道名”

宗教內也有神秘的宗教系統,幫你找出“原靈”,就是跟你最接近,往上找,你是哪個仙佛分靈下來投胎的

這些都很神聖,還有“開天門”,傳統道教修行數十年的功夫,幫你一夕之間打通

但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就好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面,提到少林寺高深的武學,要有佛法修為配合,否則武學的殺伐之氣,有損自身

那麼,進入正宗班的入室訓練體系,為什麼會給這個人如此多的優惠

重點在希望這個人可以發自內心虔誠的,向上帝祈禱哀求,這個世界的和平。

於是當你修行愈來愈好,對上帝發出的念力愈來愈強,上帝對於這個哀求著的回應,這樣會影響到整體的世界“氣運”,進而達到改善世界的效果。

這個是天帝教神學理論。

可以想像滾滾紅塵被一股明亮的光芒穿透。

這個穿透要靠宗教徒祈禱,才能引來上帝的光。

所以誦持皇誥的目的在於這裡,在改善世界,改善人心,同時也改變自己。

當一個人可以放下自我,誠心誠意向上帝祈禱,自身也會獲得提升(道家說法:練元神)

如此也會提升靜坐修持。

但這些都是深層

還有別的功夫要配合,天帝教講求五門功課,誦誥與打坐是裡面的兩個,還有另外三個,都是跟修自己的“心”有關

例如反省懺悔,自己有沒有做一個好人,今天做不好明天改,今天已經很好了,獎勵自己,明天繼續

好了,不多談,先介紹的這邊。我要回來跟你講話的人,他最大的問題:

“...2.其實大多數學員進去也是第一次接觸,還不太熟悉,是經過正宗靜坐班及其他活動日後長時間才逐漸熟悉的道理。...”

這樣講話是不負責任的,這是一種墮落

不能說叫你先進來,進來誦誥,以後再慢慢理解

這真的很糟糕,只在乎自己“業績”好不好,有沒有人來上所謂的“正宗班”

他如果在意你,希望你享受到天帝教的優秀之處,其實可以先從最入門的廿字箴言開始講,先從反省懺悔的修心功夫開始講,先從選定兩個字來力行,這種建立原則、穩定心性的功夫來講。

再來,先傳授入門等級的靜心靜坐,然後定期問你打坐功夫如何,有什麼變化,有什麼心得,有什麼問題

他們有做過這些嗎?我認為站在正統的天帝教訓練,一個人要先經歷過這些,至少一年,甚至達到三年,才可以討論是否要參加正宗靜坐班的問題。

講完了,我想,這三個理由都很膚淺,尤其是“很多人對皇誥也不太熟悉”這個論調,真的是天帝教之恥

我個人建議:先去台北市掌院(在七張站)上完靜心靜坐班,然後結業者,可以皈師(認同李玉階先生理念,拜他為師),皈師者可上光殿誦持皇誥。

先用個人誦念的方式,嘗試看看。

個人誦持一段時間後,再說。

狠一點,我們找個週末,我一整天幫你上靜坐班

之後當天或者,擇日,辦理皈師,即可自行誦持皇誥了。

自行誦誥至少三個月後,再看正宗班問題。當然,有人會跟你說時間的策略問題:

一般社會大眾的正宗班,需要十多個禮拜,每個週末去上課,而青年團可以少數幾天等等

這個有兩大迷思:1.天帝教有春節特訓班,時間更短。這個給特別忙的社會大眾,所以未來還可以考慮
2.坦白說,不論春特或者青年團都有太短的問題,上面對話我已經有講過修煉的慎重性與神聖性,因此,真的要踏上這條路,連續十幾個週末,不也是剛好且合理的嗎

講完了,一不小心講太多太晚,先下線,再聊!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天帝教-中心思想


一、關於天帝教本身最核心的三本書:
(一)教綱:等同組織的憲法,內容包含宗旨、各級組織分工等。

(二)教義:思想體系包含了對於宇宙、生命、修行的看法

(三)宇宙應元妙法至寶:說明靜坐修練的原理與方法

個人以為,教綱具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創立之初期,創辦人表示本文不得更改,但相關附件可以調整-這使得組織創立初期,就可以避開過去許多宗教發展中所遇到的紛爭。

二、中心思想
依照教綱第二條,教旨:「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旨在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度人;進而...以求聖凡平等,而達天人大同之終極目標。」

依據個人見解,對於前幾句所提的中心思想,有兩種解釋方法

第一個方法為,可以細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最為核心關鍵,即「生生不息」,隱含教義當中,對於宇宙、生面觀的思想,乃至於可以說是神學信仰基礎。參考李玉階先生於民國70年的演講:「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對於宇宙生命,談到無形、有形宇宙、宇宙定律...等。

肉體生面的繁衍,非常淺顯易懂,而精神生命的提升,可以揣測修練目標,但宇宙生命的拓展,則是更深邃不易了解的境界,在這個思想中,宇宙似乎可以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生命體,留待專家補充。

而第二個層次,「體天心之仁」
什麼是「天心之仁」?怎麼樣才具有能力去「體」?如何去「體」?

用天帝教內的術語,涉及了天人合一、天人親和等議題。

而第三個層次,「親親仁民,仁民愛物」

體現在世俗層面,就是一般大眾常說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云云。

於天帝教內則反映在如何遵守人生守則,自我反省與待人接物的功課上。


第二個解釋方法,是說“生生不息”為中心思想,而後面的三句從體天心之仁一路到仁民愛物,都是生生不息這四個字的註解。

三、小結
本文主要特別點出最核心的中心思想,避免教內或教外人士,因為特別注重於其他事務(例如偏好打坐),最終忽略了核心思想,無法掌握宗教精神。

在宗教內,主要是透過包含祈禱、打坐在內「五門功課」,來逐步進行,追求宗教大同、世界大同與天人大同這些「崇高的終極目標」。

然而,在五門功課當中的祈禱,其迴向文有三篇,內容涉及「短期的時代使命」,包含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涉及了歷史背景,但遺留至今引發別的問題,就另文再行討論了。

吾人後續要面對的問題,是「短期的時代使命」如何重新包裝,才能吸引更多人直間接參與宗教,促進「崇高的終極目標」能有更多的機會實現。

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

Dixit-Stiglitz模型與Melitz模型簡要筆記

 Dixit-Stiglitz模型是由Avinash Dixit和Joseph Stiglitz在1977年提出的一個經濟模型,主要用於分析產品差異化和市場壟斷競爭下的市場均衡。這個模型在國際貿易、產業組織和宏觀經濟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Dixit-Stiglitz模型的核心假設是市場上存在大量企業,它們生產的商品在某種程度上是差異化的,即消費者對不同企業生產的商品有不同的偏好。這種差異化使得每個企業在市場上享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權力,能夠對自己的商品訂價,而不是完全接受市場價格。


在這個模型中,消費者的偏好被建模為愛好多樣性,即消費者不僅僅關心商品的總消費量,也關心消費的品種數量。這種偏好導致了市場上產品的多樣性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在決定產品種類和產量時,需要考慮到自己的市場定位和消費者的多樣性偏好。


在Dixit-Stiglitz模型提出之前,經濟學上確實已經有一些模型嘗試處理市場上的產品差異化和不完全競爭問題。例如,傳統的單品市場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競爭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企業如何在有限的市場權力下做出生產和定價決策。然而,這些模型通常假設市場上只有一種商品或者商品之間是完全同質的,未能充分捕捉現實世界中產品多樣性和消費者對不同產品差異化偏好的現象。



Melitz 模型(2003年)的設計,與Dixit-Stiglitz模型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假設了產品差異化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兩者都利用了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偏好來解釋市場上產品多樣性的存在。


不同之處在於,Dixit-Stiglitz模型著重於分析產品多樣性和市場壟斷競爭的一般均衡效果,而Melitz模型(2003年)則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廠商異質性和市場進入及退出的概念。


吾人需留意,Dixit-Stiglitz模型中確實考慮了獨占性競爭的市場結構,其中企業生產差異化產品以獲得市場權力。然而,這一模型假設所有企業在成本結構和生產效率方面是相同的,即沒有引入廠商異質性的概念。


且,在Dixit-Stiglitz模型中,企業數目通常被視為給定的,模型主要集中於分析產品差異化和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偏好下的市場均衡。該模型沒有直接討論廠商進入或退出市場的過程。


在Melitz模型中,廠商決定進入或退出市場的過程基於生產效率和市場進入成本的考量。每個潛在的廠商在進入市場前會面臨一次性的固定成本。進入市場後,廠商根據自己的生產效率和市場條件來決定是否繼續經營或退出。效率較高的廠商能夠覆蓋固定和變動成本,從而在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效率較低的廠商則因無法覆蓋這些成本而退出市場。


依照此敘述邏輯,如果有一家廠商先進入了,但之後依照生產效率而決定要退出,那麼,此時,這一家廠商最初期始進入市場的成本,就無法回收了。


這種設計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經濟活動,即企業在進入市場或擴張時所承擔的風險,其中一部分投資在未來可能無法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