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草稿 人才培育


問題:如何培養出一批認真、奮鬥、肯承擔責任的年輕人。

回顧最近參與錄音的所得,謹此對領導者(師尊)與被領導者(早期正宗班學員)分析:

1.師尊的影響力或者領導模式難以複製:
老同奮受到師尊的感召和深刻的教導,例如說教院紛爭時懺悔化解矛盾的方法,或者教學的影響力,或者嚎啕大哭赤心哀求的表現,現在很難找到能夠這樣教學的神職人員。

2.歷史背景的差別:
雖然「劫運世運」無法用肉眼看見,但是對於1980年代和90年代投入天帝教的人,比較容易發現國際局勢變化,如美蘇對峙走到蘇聯解體,或者看到世界的民主化發展,有了這些見證,會比較願意相信,誦誥達到了改變世界的效果。

但是現在傳教的對象,新加入的同奮,或者年輕人,無法體驗到這種變化,對傳統的傳教模式,容易缺乏共鳴

例如說,年輕人可能對於全球暖化、公共衛生(疫情) 、經濟不平等這些議題較有共鳴。對於核武衝突的重視,雖然有,但從社會氛圍角度上,應不高於冷戰時期的一觸即發局勢。

再加上傳教的人感召力無法與師尊相比,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比較無法適應傳統的傳教模式,例如參與正宗班,為兩大時代使命祈禱或者為教奮鬥。

3.建議的思維:
需要建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逐步加強認同感,並且對於(1)未參加任何班別但是願意多接觸天帝教,(2)已參加靜心靜坐班,以及(3)已參加正宗班等不同情況的人,設計不同的生活、修道、學習環境,讓他們可以持續待在天帝教裡面。

以台灣大學為例,111學年度全校人數統計,學士班17,074人,碩士班12,774人,博士班3,646人。

也許符合「認真、奮鬥、肯承擔責任」這樣的標準人不多,類似於學校的博士生,但只要大學部、碩士班的人口基數足夠,會較容易找到適合的博士人才。

這一點不需要閉門造車,只要多參考各大正信宗教的經營,相信可以找到適合參考的經營模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