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閱讀筆記


一、
這本書的副標題,很巧妙地掌握作者想表達的精隨,作者在書的前言當中,也表示:

「現在想傳遞給大家、留給大家的,大概只有一句話,那就是『凡事皆由心起』」。

而自己在起手撰寫這篇讀書心得時,湧上心頭的竟然是這些文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二、
在明明德:彰顯明亮的德性。


關於人性本善或者人性向善的問題,屬於哲學探討層面,姑且存而不論,但在許多的書籍討論中,都提到我們可以自我選擇,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作者認為人生的工作結果,是(1)思維乘以(2)熱情,再乘以(3)能力

熱情與能力是介於0跟100之間,

但是思維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的!

所以作者說人心如同院子,不種東西,也會有雜草種子飛進來

因此要細心照料,也就是每天的自省。

我們內心產生的念頭,會進一步成為行動的原動力。

而參考天下雜誌2011年4月28日對稻盛和夫先生的專訪,其所言:

「...想要更快樂賺錢而來開發技術?想要用惡劣手段來賺錢?你會選擇那個動機,會由你的心怎麼想、怎麼說來定調。...」

「...為了要擁有堅強、美麗、清朗的心,必須每天每天不斷地琢磨你自己的心。...」

書中再三強調,人生由心態所決定,其實也呼應到與成功有約一書當中討論,外部刺激與個人回應的過程,存在一個空間,我們要在這個空間中緩下來,好好選擇如何回應,而這個回應來自原則與價值觀,濃縮為「心」一個字中。


三、
在親民。


作者認為,宇宙兩個法則,其中一個,是「利他之風」

因此用利他之心承受此風力,可以航向幸福。

再次強調,「宇宙中有一股利他的風」。

要站在利他的基礎上,人生、家庭及事業才能獲得成功。

有了利他之心,企業才能持續發展。

這個利他心態,筆者認為可以拆成兩個結構:

1.我是誰,我怎麼看待自己,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2.外在的他人,我要用什麼態度跟他們互動?

基於上面兩點,最終選擇了「利他」這樣的心態。

(這兩點又可以深入討論,在此不展開)
 

四、
在止於至善。 


另一個宇宙法則,是「維持合諧」。

凡事若過度了,會崩解。

因此要使用節制的精神,還有利他的心,回饋社會。

引用作者的話:

「透過這一生的歷練,

靈魂有沒有比誕生之初變得更加美好?

人格是不是也變得更加高尚?

這些人生課題,比什麼都重要。」 

培養更了不起的靈魂與利他之心,是一體兩面,所以才說凡事皆起於「心」也終於「心」。


五、附註,關於逆境

作者有一個略有宗教性的思想,在此摘要供參考,其邏輯為:

遇到逆境→接受→面對→投入處理→保持樂觀。
 
個人推論可能來自於宗教中關於「業因」及「業緣」的思想

參考過去另外一場演講所聽到的:

業因是很個人內在的,例如自己個性是一個衝動的人。

業緣是來自於過往因果業力,例如前世對某人所做的錯事。

今天因為「業緣」找上門了,再加上「業因」依舊存在,

使得自己很衝動的做某件事,接著導致措折或者負面情事發生。

因此,本書作者指出,當自己可以對「宿業」欣然面對時,也就終止了業的產生,使得災難消除。

個人以為,另外一個重點在「放下」,如同社會上常聽到的,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當能夠放下了,不再執著了,也類似於作者的理念,無「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