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隨手紀-文科生的職場規劃問題

昨天跟某學弟聊到一些歷史系碩士班畢業後的工作問題,思緒有點跳躍,盡可能做點紀錄。

首先,想到李敖在回憶錄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李敖認為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但他比較窮困,常常依靠好友恩格斯的經濟資助。李敖自豪於自己能同時兼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角色,靠著寫書和雜誌賺取足夠的收入,並且在文章中傳達自己的價值觀。

這讓我體悟到,能夠在經濟上獨立,同時追求自己的理想,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追求的。

其次,隨著年紀逐漸增長,會發現不同產業背景下,收入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有些人畢業後從事文職工作,覺得包含年終平均5萬收入已經算不錯;而某些理工背景的畢業生,即使非出自頂尖名校,進入電子業後,包含年終平均每月8萬可能也不難找到。

這種差距背後的原因,是產業特性所致,有些產業的產品銷售熱絡,公司業績良好,員工薪水自然較高。這提醒我們,職業選擇對於經濟狀況有極大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學討論的核心之一是「生產」,即如何產出產品或提供服務,例如製作椅子供人購買,或教授英文滿足人們學習的需求。

整個社會由許多不同需求的人組成,產生多樣化的經濟互動。例如,蘋果公司的手機有較高市占率,而另一個小國家本土品牌的手機可能乏人問津,這種市場互動直接影響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

因此,理解市場需求與產業趨勢,有助於我們在職涯規劃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我認為年輕時應該多方嘗試和思考,並不是一定要放棄學術研究,但應該兼顧現實需求。

當我們面臨人生中的現實問題,例如照顧年邁的父母、購屋置產或養育子女時,經濟壓力就會顯現。如果能趁年輕時預先規劃,將來面對這些問題時會更加從容。

當然,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有些人可能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因此可以安心地持續投入學術領域。但對大部分處於社會金字塔中層的人來說,更需要積極思考未來的收入規劃,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提供足夠經濟支持的職涯發展方式。

最理想的狀態是能找到兼顧學術熱情與經濟收入穩定的方式,例如在學術研究期間承接一些專案或助理工作,維持基本的收入,同時透過跨校、跨國交流尋找未來發展的機會。最終理想狀態是找到一個不錯的教職,有學校收入與校外收入。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台灣環境中能順利實現的機率有多少?作為一個年輕的歷史學者,要達成此目標可能需要打敗99%的同儕。相較之下,若選擇在電子業或其他需求旺盛的產業賺取百萬年薪,可能只需打敗60%的同儕。

我之前認識一位朋友,他的成長過程相當多元。他是文史哲領域博士,曾經大學兼課,參與研討會發表過論文,也擔任過政黨幕僚,甚至參與過網軍活動,寫過電影影評,現在則從事貿易產業,並且有豐富的投資理財經驗。

他的例子顯示,人生的職涯發展可以非常多元。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做一些沙盤推演,避免未來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措手不及。

總而言之,我會想建議學弟,提早規劃和思考自己的未來,兼顧理想與現實,才是明智之舉。

另外,也可以給自己一些測試的門檻,我想起以前聽侯文詠的有聲書,他提到雖然身為麻醉科醫生,但很想辭職當作家,家人表示如果可以拿到文學獎,就同意他這麼做,後來很幽默的是,侯文詠投稿得到「佳作」,有聲書內,侯文詠笑說,佳作算不算得獎呢? 但最終還是走向了作家這條路。

歷史系雖然有些人說李某某的程度還不夠深入,但我認為他可以有許多網路聽眾,以及販售中學的教學課程,算是為自己走出一條路。 那麼,學弟能否建立自媒體,發表文章讓別人願意認同甚至願意花錢呢? 

走上純學術的道路,有沒有評估過風險,有沒有風險承受的能力,也是要思考的。我自己也體驗過許多做研究的樂趣,但也見過幾個人雖有才華,但只能在幾個學校之間擔任兼任教師,收入不足以成家立業。

因此更嚴肅的來說,也要思考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些什麼樣的事,在這個社會上,如何保有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有適當的社會經濟互動,幫助自己立足。

這些都是很現實的事情。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黑特區]為何不先看資料?

 [黑特區]


客戶為了某投資案,先聯繫我這個總行PM,並且有先email基本的相關資料來。


我轉知了總行長官某甲還有分行某乙,也把資料印出紙本給甲,email給乙。


長官某甲去跟授審部溝通此案件,授審部長官:請留意客戶的投資效益,新增多少產值?


某甲告訴了我這件事,請我再去追蹤。


一天之後,分行某乙也去跟授審部溝通此相同一個案件,授審部長官:請留意客戶的投資效益,新增多少產值?


某乙也告訴了我這件事,請我協助問客戶,確認關於授審部長官所提的事情。


我深深的吸一口氣:請看客戶所提供資料

第xx頁與第oo頁,裡面有預估新產品的產量,銷售值,還有產品應用面。


現在的人講話前都不看資料嗎? 

如果某甲跟某乙去找授審部之前

有先好好看過資料,或者至少先看目錄,知到這份資料的架構

那麼在與授審部溝通的第一時間,就可以直接回應了。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經濟學]關於生產技術水準的備忘錄-CRS or DRS

討論“constant return to scale”(CRS)或“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DRS)

(一)在總體經濟學:

使用“代表性個人”(representative agent)模型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這有助於簡化分析並使結果更具可理解性。

代表性個人模型通常假設廠商的生產函數具有CRS,這是因為:

1. 簡化模型:CRS假設下,分析和推導更加簡單。

2. 長期增長:CRS使得技術進步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容易分析。

3. 代表性個人:代表性個人假設本質上,是將多個個體的行為,簡化為一個平均個體的行為,這與CRS的假設一致。


(二)在個體經濟學和市場競爭分析:

使用DRS的假設將會更合理,因為:

1. 競爭動態:DRS下,廠商在擴大規模時會遇到效率降低,這使得不同廠商之間的競爭具有意義。

2. 差異化生產:不同廠商在不同規模下會有不同的生產效率,使得市場分析更加現實和具體。


(三)小結

1.總體經濟學分析:若論文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學的長期增長模型和技術進步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則更可能使用CRS假設。

2.個體經濟學分析:若論文討論的是多個廠商在市場上的競爭和不同規模下的生產決策,則使用DRS假設更為合理。


(四)補充:關於廠商競爭中的重要性

1. 假設廠商競爭發生在CRS的生產函數

如果假設所有廠商都面臨規模報酬不變,這意味著每一個廠商無論在什麼規模上運作,都可以以相同比例增加產出,這會帶來以下問題:

(1)無差別競爭:所有廠商都能夠以相同的效率生產,這使得競爭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每個廠商都可以輕易地擴大規模來覆蓋整個市場。

(2)無法比較:在CRS假設下,廠商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因此不同廠商之間的產量比較沒有意義。

因為如果一個廠商能生產n個單位,另一個廠商也能生產n個單位,只要它們投入相同比例的資源。

2.當我們假設廠商生產函數為DRS的時候:

(1)在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下,當廠商擴大規模時,生產效率會下降。

這意味著隨著規模增大,每額外增加的生產單位的邊際成本會上升:

(2)有意義的競爭:不同廠商在不同的規模下會有不同的生產效率,因此可以比較它們的生產量和效率。

(3)生產決策的差異:在DRS下,不同的廠商會根據自己的成本結構和規模報酬,選擇不同的最佳生產量,因此會使得市場競爭分析更加具體並且符合現實。


[讀書筆記]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

 自己看到的議題點

1.歷史背景發展脈絡:過去的歷史事件, 經濟發展史, 勞工引進政策等, 都會產生影響

2.重要的大型重新建設時間點(例如二戰後),當時的建築思潮,是另外一個影響點

3.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 是完全不同的建設思維, 荷蘭近代偏向後者

4.各式各樣的法規互相影響, 例如對於居住品質要求高, 會有規定住宅區噪音標準, 這就影響到住商混和區的規劃方式, 例如可能不喜歡住宅區樓下發出便利商店的"叮咚"聲. (剛好目前本人居住的地方就是這種有聽到聲音的...)

5.紅燈區平面或者垂直, 郊區或者市區,隱密或者不隱密, 要不要有個入門區域收門票避免單純想看看的人, 都是要思考的

6.產權是個重要議題, 因為要把有產權的人找來溝通, 但是有時候可能產權水平面分散多人, 或者垂直面有些如同聖誕樹一般有許多層次的結構, 追查上去是國際銀行或投資基金.

7.不同類型的產權持有人, 會擁有不同的態度.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草稿 人才招募

一、
112學年度,大專校院人數109.5 萬人。

少子化為趨勢,但在目前人數下,假設適合天帝教的青年學生,為萬中取一,也有潛在的100人需要找出來。

二、
問題還是在於學習路徑

一個非同奮成長背景的大學生

很難一開始就投入救劫宏教路線

所以傳統模式不適合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草稿 人才培育


問題:如何培養出一批認真、奮鬥、肯承擔責任的年輕人。

回顧最近參與錄音的所得,謹此對領導者(師尊)與被領導者(早期正宗班學員)分析:

1.師尊的影響力或者領導模式難以複製:
老同奮受到師尊的感召和深刻的教導,例如說教院紛爭時懺悔化解矛盾的方法,或者教學的影響力,或者嚎啕大哭赤心哀求的表現,現在很難找到能夠這樣教學的神職人員。

2.歷史背景的差別:
雖然「劫運世運」無法用肉眼看見,但是對於1980年代和90年代投入天帝教的人,比較容易發現國際局勢變化,如美蘇對峙走到蘇聯解體,或者看到世界的民主化發展,有了這些見證,會比較願意相信,誦誥達到了改變世界的效果。

但是現在傳教的對象,新加入的同奮,或者年輕人,無法體驗到這種變化,對傳統的傳教模式,容易缺乏共鳴

例如說,年輕人可能對於全球暖化、公共衛生(疫情) 、經濟不平等這些議題較有共鳴。對於核武衝突的重視,雖然有,但從社會氛圍角度上,應不高於冷戰時期的一觸即發局勢。

再加上傳教的人感召力無法與師尊相比,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比較無法適應傳統的傳教模式,例如參與正宗班,為兩大時代使命祈禱或者為教奮鬥。

3.建議的思維:
需要建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逐步加強認同感,並且對於(1)未參加任何班別但是願意多接觸天帝教,(2)已參加靜心靜坐班,以及(3)已參加正宗班等不同情況的人,設計不同的生活、修道、學習環境,讓他們可以持續待在天帝教裡面。

以台灣大學為例,111學年度全校人數統計,學士班17,074人,碩士班12,774人,博士班3,646人。

也許符合「認真、奮鬥、肯承擔責任」這樣的標準人不多,類似於學校的博士生,但只要大學部、碩士班的人口基數足夠,會較容易找到適合的博士人才。

這一點不需要閉門造車,只要多參考各大正信宗教的經營,相信可以找到適合參考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