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草稿]開會之前-ai調整後再微調

一、秘書處部門分工規劃

管理學上有一區分:領導者負責「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管理者負責「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

近年來,秘書處做了一個重大改組,規劃如下:

1. 學術部門

聯繫外部學者與合作院校。

推動研討會、參訪、演講、座談。

定期與博士生、碩士生聚會,設定合適主題。

邀請撰稿、授權文章轉載。



2. 公關部門

與學術部門合作,取得稿件或邀稿。

經營對外人脈,拓展稿源。

管理媒體平台,關注網站流量、電子報開信率、社群媒體觸及率。



3. 管理部門

督導工作日誌與申報事項。

定期召開大小會議。

檢視贊助案執行進度。

文件與檔案歸檔管理。




三、兼職副秘書長的優點

1. 互利合作

副秘書長具備專業背景,並兼具外部職業經驗,可助益基金會發展。

各副秘書長實際上擔任專案負責人,主導特定領域,並能兼顧其他工作。

部分工作自行完成(如聯繫師生),部分可外包(如出版事務)。



2. 組織穩定性

副秘書長另有正職,避免組織過度依賴單一全職人員。

若聘任專職人員,雖有其優點,但一旦離職,可能造成業務停擺。




四、秘書處可能面對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1. 薪資與付出不對稱

以假設副秘書長月薪1萬元為例:

案例一:規劃思考2小時、聯絡1小時、出席活動5小時、整理文稿2小時,共計10小時,時薪約1,000元,尚屬合理。

案例二:合作備忘錄洽談、聯繫、草擬、會議、蒐集資料等,共20小時,時薪降至500元。

案例三:書籍出版涉及反覆修訂、審閱、聯繫,共30小時,時薪僅333元。


改善方法:可導入「專案獎金制度」,針對複雜專案給予額外報酬。


2. 整體協調性不足

多人分工下,彼此是否清楚他人工作內容,團隊凝聚力不足。

檔案與照片分散保存,恐影響數位典藏。

曾有案例:某出版書籍電子檔僅存於一人電腦,該人過世後檔案難以取得。


改善方法:

落實數位化,導入 Google Workspace 等工具,統一溝通與檔案管理。

建立數位典藏標準作業流程(SOP),明確規定上傳期限。

秘書處可定期召開會議、舉辦餐敘,甚至規劃員工旅遊,以強化向心力。


五、基金會未來發展挑戰與可能解方

1. 人才吸引與培育

需要更多合作教師,並由教師引介學生參與。

透過研討、獎助、出訪活動,逐步建立信任與歸屬感。

可建立人才培育路徑:學生 → 青年學者 → 合作研究員。

應建立並維護通訊錄,確保人脈關係不僅依賴單一領導者。


2. 外部合作單位拓展

目前已與上海某大學合作,並簽署新版本備忘錄。

仍需拓展至北京、廣州等城市,以利台灣學者對外交流。

此需仰賴董事會成員資源,非秘書處單獨可為。


3. 專精領域定位

基金會創立於冷戰末期,宗旨仍保留「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展望未來,僅限於孫學研究不敷需求,需考量學術生態。

可參考政大國發所之轉型,涵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或國際關係研究,並以兩岸互動為主題。

著重人文關懷與學術交流,推動兩岸正向互動發展。

不必著重形式化的願景宣言,重點在於明確界定「對象」與「互動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