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過往的情感與明年度的特殊性
201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5月前往大陸某頂尖大學交流
12月詢問L教授, 對於培育青年人才的問題,
2016年是另外一個年份,L教授回歸自然, 我接任基金會副秘書長
所以說2026年, 也就是滿10年的時候
基金會是什麼樣子, 就是個值得面對的問題
二、部門分組
管理學上,
領導者負責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管理者負責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
這幾年最大的差異在於秘書處改組
規劃是這樣:
(一)學術
應對外部學者、合作學校
推動研討會、參訪、演講、與談等事項
面對博士生、碩士生, 定期邀請大家聚會
並且尋找適合的主題
邀請撰稿文章、授權轉載文章
(二)公關
跟學術這邊取得稿件
或者對於各地的人脈邀稿
經營媒體平台, 掌握:
網站的流量如何
電子報的開信點閱率如何
臉書的觸擊率如何
(三)管理
每個人的工作日誌有沒有寫
對外各項該申報的有無申報
是否定期召開大小會議
贊助案是否依照進度執行
組織文件、檔案是否歸檔
三、兼職副秘書長的優點
(一)互利合作
副秘書長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歷與專業性
並且有外部其他職業, 這些經驗有助於極忠發展
各副秘書長實際上是專案負責人
負責特定領域,並有兼職收入
有些事情自己手動(聯繫師生), 有些事情外包(如出版)
(二)組織穩定性
各副秘書長都有別的正職工作
反過來想, 若找一個專業人員,
全職於極忠工作, 負責絕大部分的事情
當這位全職要離開的時候, 很多事情可能停擺
上述雖然理想, 但有幾個不穩定性,說明如後
四、不穩定性之一:薪資與付出的浮動關係
為方便計算, 假設副秘書長月薪1萬元
案例1:
某人於某個月的工作內容這樣:
規畫思考2小時, 人員聯絡1小時, 活動出席5小時, 整理文稿2小時
會換算為時薪1,000元, 尚屬合理
案例2:
為了與大陸學校簽屬合作備忘錄
考量電話聯繫、文件草擬、內部會議討論、參考資料蒐集
累計當月投入20個小時, 則時薪降為500元
案例3:
書籍出版因為內容不段追加, 以及各項變動事項
考量改稿、審閱、外部聯繫
累計當月投入30個小時, 則時薪降為333元
五、不穩定性之二:整體協調性
因為拆開許多人, 做不同事情
所以彼此是否知道別人在做什麼
是否有團隊的凝聚情感?
另外, 實務運作的檔案、照片
是否會分散在不同人手中
使得沒能做好數位典藏?
反面案例:
某本書的電子檔, 在某人電腦裡,
然後當事人...往生了......
六、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一:人才吸引與栽培
基金會需要更多的合作老師
以及更多老師帶來更多學生
主要還是考量人與人的互動信任
要叫一個研究生去參加一個不認識的基金會
有難度
而吸引學生來之後, 如何透過研討、獎助
以及帶領出去見世面, 增廣見聞
是基金會要不斷強化精進的
七、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二:外部合作單位
目前與上海某大學有合作
近期剛簽署新版本的合作備忘錄
但在別的主要城市, 如北京、廣州
能不能有更多的穩定關係
若有, 則對於把台灣的學者帶出去交流、歷練
就會有更多的資源
八、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三:專精的領域確認
基金會創辦於冷戰末期
因此「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仍保存在宗旨內
展望未來, 要如何詮釋, 如何處理, 是要思考的
基金會不可能只做孫學研究
這是受限於台灣或甚至兩岸的學術生態
政大國發所的轉型, 可以參考
採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不談政治)
或者加入近代史、國際關係研究的系所
並且著重於這些學門當中, 具有兩岸互動的主題
並以人文關懷精神, 促進兩岸正向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