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2025-09-28

完成預計投稿的論文初稿
特別紀錄

這天過去兩週以來
所學會的
似乎比過去兩年多

壓力使人成長的案例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草稿]開會之前-ai調整後再微調

一、秘書處部門分工規劃

管理學上有一區分:領導者負責「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管理者負責「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

近年來,秘書處做了一個重大改組,規劃如下:

1. 學術部門

聯繫外部學者與合作院校。

推動研討會、參訪、演講、座談。

定期與博士生、碩士生聚會,設定合適主題。

邀請撰稿、授權文章轉載。



2. 公關部門

與學術部門合作,取得稿件或邀稿。

經營對外人脈,拓展稿源。

管理媒體平台,關注網站流量、電子報開信率、社群媒體觸及率。



3. 管理部門

督導工作日誌與申報事項。

定期召開大小會議。

檢視贊助案執行進度。

文件與檔案歸檔管理。




三、兼職副秘書長的優點

1. 互利合作

副秘書長具備專業背景,並兼具外部職業經驗,可助益基金會發展。

各副秘書長實際上擔任專案負責人,主導特定領域,並能兼顧其他工作。

部分工作自行完成(如聯繫師生),部分可外包(如出版事務)。



2. 組織穩定性

副秘書長另有正職,避免組織過度依賴單一全職人員。

若聘任專職人員,雖有其優點,但一旦離職,可能造成業務停擺。




四、秘書處可能面對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1. 薪資與付出不對稱

以假設副秘書長月薪1萬元為例:

案例一:規劃思考2小時、聯絡1小時、出席活動5小時、整理文稿2小時,共計10小時,時薪約1,000元,尚屬合理。

案例二:合作備忘錄洽談、聯繫、草擬、會議、蒐集資料等,共20小時,時薪降至500元。

案例三:書籍出版涉及反覆修訂、審閱、聯繫,共30小時,時薪僅333元。


改善方法:可導入「專案獎金制度」,針對複雜專案給予額外報酬。


2. 整體協調性不足

多人分工下,彼此是否清楚他人工作內容,團隊凝聚力不足。

檔案與照片分散保存,恐影響數位典藏。

曾有案例:某出版書籍電子檔僅存於一人電腦,該人過世後檔案難以取得。


改善方法:

落實數位化,導入 Google Workspace 等工具,統一溝通與檔案管理。

建立數位典藏標準作業流程(SOP),明確規定上傳期限。

秘書處可定期召開會議、舉辦餐敘,甚至規劃員工旅遊,以強化向心力。


五、基金會未來發展挑戰與可能解方

1. 人才吸引與培育

需要更多合作教師,並由教師引介學生參與。

透過研討、獎助、出訪活動,逐步建立信任與歸屬感。

可建立人才培育路徑:學生 → 青年學者 → 合作研究員。

應建立並維護通訊錄,確保人脈關係不僅依賴單一領導者。


2. 外部合作單位拓展

目前已與上海某大學合作,並簽署新版本備忘錄。

仍需拓展至北京、廣州等城市,以利台灣學者對外交流。

此需仰賴董事會成員資源,非秘書處單獨可為。


3. 專精領域定位

基金會創立於冷戰末期,宗旨仍保留「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展望未來,僅限於孫學研究不敷需求,需考量學術生態。

可參考政大國發所之轉型,涵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或國際關係研究,並以兩岸互動為主題。

著重人文關懷與學術交流,推動兩岸正向互動發展。

不必著重形式化的願景宣言,重點在於明確界定「對象」與「互動方式」。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草稿]開會之前

一 、過往的情感與明年度的特殊性

201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5月前往大陸某頂尖大學交流

12月詢問L教授, 對於培育青年人才的問題, 


2016年是另外一個年份,L教授回歸自然, 我接任基金會副秘書長

所以說2026年, 也就是滿10年的時候

基金會是什麼樣子, 就是個值得面對的問題



二、部門分組

管理學上, 

領導者負責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管理者負責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


對於負責“do the thing rigt"的秘書處,這幾年最大的差異在於秘書處改組

規劃是這樣:


(一)學術

應對外部學者、合作學校

推動研討會、參訪、演講、與談等事項

面對博士生、碩士生, 定期邀請大家聚會

並且尋找適合的主題

邀請撰稿文章、授權轉載文章


(二)公關

跟學術這邊取得稿件

或者對於各地的人脈邀稿

經營媒體平台, 掌握:

網站的流量如何

電子報的開信點閱率如何

臉書的觸擊率如何


(三)管理

每個人的工作日誌有沒有寫

對外各項該申報的有無申報

是否定期召開大小會議

贊助案是否依照進度執行

組織文件、檔案是否歸檔



三、兼職副秘書長的優點

(一)互利合作

副秘書長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歷與專業性

並且有外部其他職業, 這些經驗有助於極忠發展


各副秘書長實際上是專案負責人

負責特定領域,並有兼職收入

有些事情自己手動(聯繫師生), 有些事情外包(如出版)


(二)組織穩定性

各副秘書長都有別的正職工作


反過來想, 若找一個專業人員, 

全職於基金會工作,  負責絕大部分的事情

當這位全職要離開的時候, 很多事情可能停擺


上述雖然理想, 但有幾個不穩定性,說明如後


四、不穩定性之一:薪資與付出的浮動關係

為方便計算, 假設副秘書長月薪1萬元


案例1:

某人於某個月的工作內容這樣: 

規畫思考2小時, 人員聯絡1小時,  活動出席5小時, 整理文稿2小時

會換算為時薪1,000元, 尚屬合理


案例2:

為了與大陸學校簽屬合作備忘錄

考量電話聯繫、文件草擬、內部會議討論、參考資料蒐集

累計當月投入20個小時, 則時薪降為500元


案例3:

書籍出版因為內容不段追加, 以及各項變動事項

考量改稿、審閱、外部聯繫

累計當月投入30個小時, 則時薪降為333元

改善方法,可以​導入「專案獎金」的制度,於較複雜的專案中,讓相關工作人員,能取得相對應報酬。


五、不穩定性之二:整體協調性

因為拆開許多人, 做不同事情

所以彼此是否知道別人在做什麼

是否有團隊的凝聚情感?


另外, 實務運作的檔案、照片

是否會分散在不同人手中

使得沒能做好數位典藏?


反面案例: 

某本書的電子檔, 在某人電腦裡, 

然後當事人...往生了......


改善方法為​落實數位化:研究如何導入 Google Workspace等工具,統一內部溝通與檔案管理。或者​建立數位典藏 SOP,確保活動資料多少時間內上傳雲端。


另外,秘書處定期會議、餐敘,甚至員工旅遊,也是可以考慮的。


六、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一:人才吸引與栽培


基金會需要更多的合作老師

以及更多老師帶來更多學生

主要還是考量人與人的互動信任

要叫一個研究生去參加一個不認識的基金會

有難度


而吸引學生來之後, 如何透過研討、獎助

以及帶領出去見世面, 增廣見聞

是基金會要不斷強化精進的


建立培育路徑,如從學生 → 青年學者 → 合作研究員,增加人才黏著度。


還有,要如何不斷保持聯絡?


避免一個情況:某幾位學者只有秘書長認識,秘書長離開組織後,基金會就與這幾位學者中斷聯繫。

因此,建立基金會往來對象通訊錄,包含海內外,學者與支持者等等,定期維護、聯繫,就很重要。



七、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二:外部合作單位

目前與上海某大學有合作

近期剛簽署新版本的合作備忘錄


但在別的主要城市, 如北京、廣州

能不能有更多的穩定關係


若有, 則對於把台灣的學者帶出去交流、歷練

就會有更多的資源


但是要能拓展,基金會本身也要有力,這個力來自於董事會成員,非秘書處可以做到。



八、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三:專精的領域確認

這其實是定位問題,基金會創辦於冷戰末期

因此「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仍保存在宗旨內


展望未來, 要如何詮釋, 如何處理, 是要思考的

基金會不可能只做孫學研究

這是受限於台灣或甚至兩岸的學術生態


政大國發所的轉型, 可以參考

採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不談政治)

或者加入近代史、國際關係研究的系所


並且著重於這些學門當中, 具有兩岸互動的主題

並以人文關懷精神, 促進兩岸正向互動發展.


不過我認為不需要撰寫什麼組織宣言、願景、使命這種東西。


重要的其實是:“想要跟那些人,有什麼樣的互動”。


這個想清楚,該怎麼做就很明確了。


我認為針對兩岸學者互動,台灣青年學者養成,針對社會經濟人文發展互動議題探討,也很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