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某學弟聊到一些歷史系碩士班畢業後的工作問題,思緒有點跳躍,盡可能做點紀錄。
首先,想到李敖在回憶錄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李敖認為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但他比較窮困,常常依靠好友恩格斯的經濟資助。李敖自豪於自己能同時兼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角色,靠著寫書和雜誌賺取足夠的收入,並且在文章中傳達自己的價值觀。
這讓我體悟到,能夠在經濟上獨立,同時追求自己的理想,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追求的。
其次,隨著年紀逐漸增長,會發現不同產業背景下,收入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有些人畢業後從事文職工作,覺得包含年終平均5萬收入已經算不錯;而某些理工背景的畢業生,即使非出自頂尖名校,進入電子業後,包含年終平均每月8萬可能也不難找到。
這種差距背後的原因,是產業特性所致,有些產業的產品銷售熱絡,公司業績良好,員工薪水自然較高。這提醒我們,職業選擇對於經濟狀況有極大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學討論的核心之一是「生產」,即如何產出產品或提供服務,例如製作椅子供人購買,或教授英文滿足人們學習的需求。
整個社會由許多不同需求的人組成,產生多樣化的經濟互動。例如,蘋果公司的手機有較高市占率,而另一個小國家本土品牌的手機可能乏人問津,這種市場互動直接影響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
因此,理解市場需求與產業趨勢,有助於我們在職涯規劃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我認為年輕時應該多方嘗試和思考,並不是一定要放棄學術研究,但應該兼顧現實需求。
當我們面臨人生中的現實問題,例如照顧年邁的父母、購屋置產或養育子女時,經濟壓力就會顯現。如果能趁年輕時預先規劃,將來面對這些問題時會更加從容。
當然,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有些人可能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因此可以安心地持續投入學術領域。但對大部分處於社會金字塔中層的人來說,更需要積極思考未來的收入規劃,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提供足夠經濟支持的職涯發展方式。
最理想的狀態是能找到兼顧學術熱情與經濟收入穩定的方式,例如在學術研究期間承接一些專案或助理工作,維持基本的收入,同時透過跨校、跨國交流尋找未來發展的機會。最終理想狀態是找到一個不錯的教職,有學校收入與校外收入。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台灣環境中能順利實現的機率有多少?作為一個年輕的歷史學者,要達成此目標可能需要打敗99%的同儕。相較之下,若選擇在電子業或其他需求旺盛的產業賺取百萬年薪,可能只需打敗60%的同儕。
我之前認識一位朋友,他的成長過程相當多元。他是文史哲領域博士,曾經大學兼課,參與研討會發表過論文,也擔任過政黨幕僚,甚至參與過網軍活動,寫過電影影評,現在則從事貿易產業,並且有豐富的投資理財經驗。
他的例子顯示,人生的職涯發展可以非常多元。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做一些沙盤推演,避免未來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措手不及。
總而言之,我會想建議學弟,提早規劃和思考自己的未來,兼顧理想與現實,才是明智之舉。
另外,也可以給自己一些測試的門檻,我想起以前聽侯文詠的有聲書,他提到雖然身為麻醉科醫生,但很想辭職當作家,家人表示如果可以拿到文學獎,就同意他這麼做,後來很幽默的是,侯文詠投稿得到「佳作」,有聲書內,侯文詠笑說,佳作算不算得獎呢? 但最終還是走向了作家這條路。
歷史系雖然有些人說李某某的程度還不夠深入,但我認為他可以有許多網路聽眾,以及販售中學的教學課程,算是為自己走出一條路。 那麼,學弟能否建立自媒體,發表文章讓別人願意認同甚至願意花錢呢?
走上純學術的道路,有沒有評估過風險,有沒有風險承受的能力,也是要思考的。我自己也體驗過許多做研究的樂趣,但也見過幾個人雖有才華,但只能在幾個學校之間擔任兼任教師,收入不足以成家立業。
因此更嚴肅的來說,也要思考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些什麼樣的事,在這個社會上,如何保有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有適當的社會經濟互動,幫助自己立足。
這些都是很現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