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scale 筆記
1.假設原本經濟體三家廠商
總共使用了600資本量,總產出1,000
2.假設經濟體發生變化
例如政策上,調整稅賦機制
這時候三家廠商因應變化,調整生產與資本使用量
最後使用的資本量900,總產出1,800
3.做scale調整,從總資本900調降回600
需要乘以0.6667,因此調整後
三家的總資本使用量600,總產出1,800*0.6667=1,200
4.經濟學意義在於,調整某項稅賦機制後
若依照原本社會上所有的資本量600
則調整後的總產出,可以從1,000變成1,200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草稿]開會之前-ai調整後再微調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草稿]開會之前
一 、過往的情感與明年度的特殊性
201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5月前往大陸某頂尖大學交流
12月詢問L教授, 對於培育青年人才的問題,
2016年是另外一個年份,L教授回歸自然, 我接任基金會副秘書長
所以說2026年, 也就是滿10年的時候
基金會是什麼樣子, 就是個值得面對的問題
二、部門分組
管理學上,
領導者負責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管理者負責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
對於負責“do the thing rigt"的秘書處,這幾年最大的差異在於秘書處改組
規劃是這樣:
(一)學術
應對外部學者、合作學校
推動研討會、參訪、演講、與談等事項
面對博士生、碩士生, 定期邀請大家聚會
並且尋找適合的主題
邀請撰稿文章、授權轉載文章
(二)公關
跟學術這邊取得稿件
或者對於各地的人脈邀稿
經營媒體平台, 掌握:
網站的流量如何
電子報的開信點閱率如何
臉書的觸擊率如何
(三)管理
每個人的工作日誌有沒有寫
對外各項該申報的有無申報
是否定期召開大小會議
贊助案是否依照進度執行
組織文件、檔案是否歸檔
三、兼職副秘書長的優點
(一)互利合作
副秘書長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歷與專業性
並且有外部其他職業, 這些經驗有助於極忠發展
各副秘書長實際上是專案負責人
負責特定領域,並有兼職收入
有些事情自己手動(聯繫師生), 有些事情外包(如出版)
(二)組織穩定性
各副秘書長都有別的正職工作
反過來想, 若找一個專業人員,
全職於基金會工作, 負責絕大部分的事情
當這位全職要離開的時候, 很多事情可能停擺
上述雖然理想, 但有幾個不穩定性,說明如後
四、不穩定性之一:薪資與付出的浮動關係
為方便計算, 假設副秘書長月薪1萬元
案例1:
某人於某個月的工作內容這樣:
規畫思考2小時, 人員聯絡1小時, 活動出席5小時, 整理文稿2小時
會換算為時薪1,000元, 尚屬合理
案例2:
為了與大陸學校簽屬合作備忘錄
考量電話聯繫、文件草擬、內部會議討論、參考資料蒐集
累計當月投入20個小時, 則時薪降為500元
案例3:
書籍出版因為內容不段追加, 以及各項變動事項
考量改稿、審閱、外部聯繫
累計當月投入30個小時, 則時薪降為333元
改善方法,可以導入「專案獎金」的制度,於較複雜的專案中,讓相關工作人員,能取得相對應報酬。
五、不穩定性之二:整體協調性
因為拆開許多人, 做不同事情
所以彼此是否知道別人在做什麼
是否有團隊的凝聚情感?
另外, 實務運作的檔案、照片
是否會分散在不同人手中
使得沒能做好數位典藏?
反面案例:
某本書的電子檔, 在某人電腦裡,
然後當事人...往生了......
改善方法為落實數位化:研究如何導入 Google Workspace等工具,統一內部溝通與檔案管理。或者建立數位典藏 SOP,確保活動資料多少時間內上傳雲端。
另外,秘書處定期會議、餐敘,甚至員工旅遊,也是可以考慮的。
六、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一:人才吸引與栽培
基金會需要更多的合作老師
以及更多老師帶來更多學生
主要還是考量人與人的互動信任
要叫一個研究生去參加一個不認識的基金會
有難度
而吸引學生來之後, 如何透過研討、獎助
以及帶領出去見世面, 增廣見聞
是基金會要不斷強化精進的
建立培育路徑,如從學生 → 青年學者 → 合作研究員,增加人才黏著度。
還有,要如何不斷保持聯絡?
避免一個情況:某幾位學者只有秘書長認識,秘書長離開組織後,基金會就與這幾位學者中斷聯繫。
因此,建立基金會往來對象通訊錄,包含海內外,學者與支持者等等,定期維護、聯繫,就很重要。
七、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二:外部合作單位
目前與上海某大學有合作
近期剛簽署新版本的合作備忘錄
但在別的主要城市, 如北京、廣州
能不能有更多的穩定關係
若有, 則對於把台灣的學者帶出去交流、歷練
就會有更多的資源
但是要能拓展,基金會本身也要有力,這個力來自於董事會成員,非秘書處可以做到。
八、組織未來發展挑戰之三:專精的領域確認
這其實是定位問題,基金會創辦於冷戰末期
因此「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仍保存在宗旨內
展望未來, 要如何詮釋, 如何處理, 是要思考的
基金會不可能只做孫學研究
這是受限於台灣或甚至兩岸的學術生態
政大國發所的轉型, 可以參考
採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不談政治)
或者加入近代史、國際關係研究的系所
並且著重於這些學門當中, 具有兩岸互動的主題
並以人文關懷精神, 促進兩岸正向互動發展.
不過我認為不需要撰寫什麼組織宣言、願景、使命這種東西。
重要的其實是:“想要跟那些人,有什麼樣的互動”。
這個想清楚,該怎麼做就很明確了。
我認為針對兩岸學者互動,台灣青年學者養成,針對社會經濟人文發展互動議題探討,也很足夠了。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企金業務]企金人員的三種素養
還記得進銀行第一年,
資深主管說:
「要當一個 Banker
而不只是一個 Sales」
第三年,又聽到另一位資深前輩說:「好的企業金融從業人員,要同時是律師、會計師、
還有經濟學家。」
事後回頭看,
這兩段話其實互相呼應
先談「律師」:
銀行員會收到企業財務人員轉述該公司的法務意見。
因此要能聽得懂基本條款,
以及能回應基本問題,
不要被輕易問倒。
思維方面:清楚借貸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擔保品設定議題、違約事件的發生可能。
洽談授信業務時,
才知道哪些條件該主動提出,
客戶哪些要求必須婉拒。
再談「會計師」:
實務上,寫徵信報告時,
要能看得懂財報、善於分析。
思維方面:
站在客戶財務主管的角度,
了解企業決策對財報的影響。
(例如:發可轉債,未來轉換會拉高股本、稀釋 EPS)
最後談「經濟學家」:
客戶關心利率、匯率走勢,
銀行員要能取得與整理資訊。
產業面同樣重要:
供應鏈變動、同業競爭關係、
市場需求變化,都是評估授信風險所需。
思維方面:
對於企業的投資、融資環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才能更全面分析企業客戶。
累積到一定經驗後,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幫助判斷客戶可能面對的情境。
如果銀行員
對於主要金融產品特性熟悉,
再加上這些思維的靈活運用,
與企業客戶可以有更深入而有意義的對談,尋找合作空間,
創造雙贏。
成為可靠的 Banker
不僅只是 Sales
後記:感謝前輩的金玉良言,隨著時間推移,體會更深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隨手紀-文科生的職場規劃問題
昨天跟某學弟聊到一些歷史系碩士班畢業後的工作問題,思緒有點跳躍,盡可能做點紀錄。
首先,想到李敖在回憶錄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李敖認為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但他比較窮困,常常依靠好友恩格斯的經濟資助。李敖自豪於自己能同時兼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角色,靠著寫書和雜誌賺取足夠的收入,並且在文章中傳達自己的價值觀。
這讓我體悟到,能夠在經濟上獨立,同時追求自己的理想,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追求的。
其次,隨著年紀逐漸增長,會發現不同產業背景下,收入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有些人畢業後從事文職工作,覺得包含年終平均5萬收入已經算不錯;而某些理工背景的畢業生,即使非出自頂尖名校,進入電子業後,包含年終平均每月8萬可能也不難找到。
這種差距背後的原因,是產業特性所致,有些產業的產品銷售熱絡,公司業績良好,員工薪水自然較高。這提醒我們,職業選擇對於經濟狀況有極大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學討論的核心之一是「生產」,即如何產出產品或提供服務,例如製作椅子供人購買,或教授英文滿足人們學習的需求。
整個社會由許多不同需求的人組成,產生多樣化的經濟互動。例如,蘋果公司的手機有較高市占率,而另一個小國家本土品牌的手機可能乏人問津,這種市場互動直接影響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
因此,理解市場需求與產業趨勢,有助於我們在職涯規劃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我認為年輕時應該多方嘗試和思考,並不是一定要放棄學術研究,但應該兼顧現實需求。
當我們面臨人生中的現實問題,例如照顧年邁的父母、購屋置產或養育子女時,經濟壓力就會顯現。如果能趁年輕時預先規劃,將來面對這些問題時會更加從容。
當然,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有些人可能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因此可以安心地持續投入學術領域。但對大部分處於社會金字塔中層的人來說,更需要積極思考未來的收入規劃,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提供足夠經濟支持的職涯發展方式。
最理想的狀態是能找到兼顧學術熱情與經濟收入穩定的方式,例如在學術研究期間承接一些專案或助理工作,維持基本的收入,同時透過跨校、跨國交流尋找未來發展的機會。最終理想狀態是找到一個不錯的教職,有學校收入與校外收入。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台灣環境中能順利實現的機率有多少?作為一個年輕的歷史學者,要達成此目標可能需要打敗99%的同儕。相較之下,若選擇在電子業或其他需求旺盛的產業賺取百萬年薪,可能只需打敗60%的同儕。
我之前認識一位朋友,他的成長過程相當多元。他是文史哲領域博士,曾經大學兼課,參與研討會發表過論文,也擔任過政黨幕僚,甚至參與過網軍活動,寫過電影影評,現在則從事貿易產業,並且有豐富的投資理財經驗。
他的例子顯示,人生的職涯發展可以非常多元。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做一些沙盤推演,避免未來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措手不及。
總而言之,我會想建議學弟,提早規劃和思考自己的未來,兼顧理想與現實,才是明智之舉。
另外,也可以給自己一些測試的門檻,我想起以前聽侯文詠的有聲書,他提到雖然身為麻醉科醫生,但很想辭職當作家,家人表示如果可以拿到文學獎,就同意他這麼做,後來很幽默的是,侯文詠投稿得到「佳作」,有聲書內,侯文詠笑說,佳作算不算得獎呢? 但最終還是走向了作家這條路。
歷史系雖然有些人說李某某的程度還不夠深入,但我認為他可以有許多網路聽眾,以及販售中學的教學課程,算是為自己走出一條路。 那麼,學弟能否建立自媒體,發表文章讓別人願意認同甚至願意花錢呢?
走上純學術的道路,有沒有評估過風險,有沒有風險承受的能力,也是要思考的。我自己也體驗過許多做研究的樂趣,但也見過幾個人雖有才華,但只能在幾個學校之間擔任兼任教師,收入不足以成家立業。
因此更嚴肅的來說,也要思考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些什麼樣的事,在這個社會上,如何保有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有適當的社會經濟互動,幫助自己立足。
這些都是很現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