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xit-Stiglitz模型是由Avinash Dixit和Joseph Stiglitz在1977年提出的一個經濟模型,主要用於分析產品差異化和市場壟斷競爭下的市場均衡。這個模型在國際貿易、產業組織和宏觀經濟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Dixit-Stiglitz模型的核心假設是市場上存在大量企業,它們生產的商品在某種程度上是差異化的,即消費者對不同企業生產的商品有不同的偏好。這種差異化使得每個企業在市場上享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權力,能夠對自己的商品訂價,而不是完全接受市場價格。
在這個模型中,消費者的偏好被建模為愛好多樣性,即消費者不僅僅關心商品的總消費量,也關心消費的品種數量。這種偏好導致了市場上產品的多樣性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在決定產品種類和產量時,需要考慮到自己的市場定位和消費者的多樣性偏好。
在Dixit-Stiglitz模型提出之前,經濟學上確實已經有一些模型嘗試處理市場上的產品差異化和不完全競爭問題。例如,傳統的單品市場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競爭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企業如何在有限的市場權力下做出生產和定價決策。然而,這些模型通常假設市場上只有一種商品或者商品之間是完全同質的,未能充分捕捉現實世界中產品多樣性和消費者對不同產品差異化偏好的現象。
Melitz 模型(2003年)的設計,與Dixit-Stiglitz模型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假設了產品差異化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兩者都利用了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偏好來解釋市場上產品多樣性的存在。
不同之處在於,Dixit-Stiglitz模型著重於分析產品多樣性和市場壟斷競爭的一般均衡效果,而Melitz模型(2003年)則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廠商異質性和市場進入及退出的概念。
吾人需留意,Dixit-Stiglitz模型中確實考慮了獨占性競爭的市場結構,其中企業生產差異化產品以獲得市場權力。然而,這一模型假設所有企業在成本結構和生產效率方面是相同的,即沒有引入廠商異質性的概念。
且,在Dixit-Stiglitz模型中,企業數目通常被視為給定的,模型主要集中於分析產品差異化和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偏好下的市場均衡。該模型沒有直接討論廠商進入或退出市場的過程。
在Melitz模型中,廠商決定進入或退出市場的過程基於生產效率和市場進入成本的考量。每個潛在的廠商在進入市場前會面臨一次性的固定成本。進入市場後,廠商根據自己的生產效率和市場條件來決定是否繼續經營或退出。效率較高的廠商能夠覆蓋固定和變動成本,從而在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效率較低的廠商則因無法覆蓋這些成本而退出市場。
依照此敘述邏輯,如果有一家廠商先進入了,但之後依照生產效率而決定要退出,那麼,此時,這一家廠商最初期始進入市場的成本,就無法回收了。
這種設計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經濟活動,即企業在進入市場或擴張時所承擔的風險,其中一部分投資在未來可能無法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