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孫學研究備忘錄

1.
參考卡爾波普的論點:
與其討論國家該由誰統治
不如更聚焦於
國家該如何統治

2.
1924年的三民主義演講
可轉化成一個核心問題:

如何建設一個國家?

對於該國的民族民權民生議題,應該追求什麼目標?

3.
當然這些目標背後都有其意識形態,價值性議題,但是我們期望最終都是邁向一個政策結論:

某政策,當年孫文的理想是X,現況是Y,那麼此時時此刻,基於什麼理由,那個比較好,或者提出Z方案更好,原因為何。

4.至於思想面的脈絡來源,不要想強調國父多偉大,或者抄襲誰,或者哪裡矛盾,而是討論釐清:

什麼是我們的價值觀取捨?
什麼是我們追尋的價值?
什麼是我們期望的文化狀態?

(例如國際關係有人強調現實主義比拳頭大,有人強調新自由主義認為國際合作組織可以建立秩序)

5.參考鈕先鍾:

薄富爾對於西方的衰頹有其獨到的解釋。

他認爲關鍵在於兩個相連的方面:

(一)缺乏一種指導原則,那就是哲學

(二)缺乏一種運作觀念,那就是戰略。

由於缺乏哲學,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基礎,所以西方人無法對抗思想的攻擊。

由於缺乏戰略,西方人遂無法了解敵人的行動,並且把自己的力量用在錯誤的方向上。

6.
三民主義研究於當代的轉化,個人以為在於上述的哲學與戰略。

先提哲學面:

傅佩榮認為,哲學就是要釐清概念、設定判準,並建構系統。

這個見解可以借鏡於三民主義的思想面討論,但不大像是學術討論,比較偏向價值觀選擇。

例如王道與霸道,與其說是哲學問題,不如說是價值觀問題,當然可以討論背後有連貫的儒家思想脈絡,但去考古脈絡真的有用嗎?我認為只是加強信心或者說服力而已,是種爭取信徒的手段。

7.
至於戰略面,則是資源分配,政策選擇,不免成為政策批判,但我認為這是學者要做到,以及要進一步科普化,社會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