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天下歸仁-三個版本的整理


1.原文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白話文翻譯】 (此處引用錢穆先生《論語新解》)

 

顏淵問仁如何般求?

先生說:「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

顏淵說:「請問詳細的節目。」

先生說:「凡屬非禮的便不看,凡屬非禮的便不聽,凡屬非禮的便不說,凡屬非禮的便不行。」

顏淵說:「回姿質雖鈍,請照先生這番話切實努力吧!」

 

2. 錢穆先生解釋摘要:

(1)克己的「克」→「約束」

 

(2)復禮的「復」→「踐行」

 

(3)天下歸仁的「歸」→「與」

 

錢穆先生的解釋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克己復禮,這個人心存恭敬與辭讓,所以對人都是無傲慢、無傷害,因此全天下都歸入於他的「仁心」之中。

 

另外,此段不能解釋成,當我自己一個人克己復禮後,外面的人(全天下)都會變成「仁」的狀態,一來如同原文後面所說的,仁是指自己的狀態、自己的修養,而不是以外在的效果為主,二方面不可能有這種神效。

 

3. 南懷瑾先生解釋摘要: (摘自《論與別裁》)

(1)「克己」→「心理的淨化」,克字解釋為克伏

 

(2)「禮」→是指「內心上對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誠敬的狀態」。另摘要原文:

 

…「克己復禮」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慾、邪惡的思想、偏差的觀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後那個禮的境界才叫作仁。…

 

(3)天下歸仁→「天人合一」的境界,摘要書中原文:

 

…所以要我們「會萬物於己者,其惟聖人乎。」這是南北朝一個著名的年輕和尚僧肇說的。他只活了三十多歲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他的名著《肇論》,融和了儒、佛、道三家。他這句話是真正的聖人境界,修養──不是理論──到物我同體。

 

人與物是一個來源,一個本體,只是現象不同。好比在這間屋子裡,我們都同樣是人,但相同中又有不同。因為你是你的身體,你的樣子,我是我的身體,我的樣子。但是雖然各人不同,卻又同是人類,「乾坤馬一毛」就是這個道理。

「天下歸仁」就是歸到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仁境。真能做到「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不是理論上)心物一元的真實境界,宇宙萬象便與身心會合,成為一體了,這也就是佛家所謂「如來大定」的境界。

 

什麼是「定」的境界?我們的思想一天到晚亂七八糟,在佛學上名為「散亂」。人不思想不散亂的時候,就睡覺了,這是「昏沉」。

 

或者說剛迷糊了一下,沒有睡著,這現象是「細昏沉」。人生就是兩種現象,散亂或者昏沉。

 

不散亂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這是功夫修養的境界,這個修養並不一定要煉丹、打坐。

 

隨時都可以從內心練習,也就是孔子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4.傅佩榮先生的解釋 (摘自《傅佩榮 經典講座 孔子》)

(1)克己的「克」→「能夠」。傅佩榮先生舉例《尚書·堯典》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意思是「能夠展現高尚的德行,以照顧九族」

 

(2)「復禮」→「實踐禮的規範」

 

(3)「天下歸仁」→「天下人都會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

 

5.心得

個人認為,前兩者對於天下歸仁的講解較高,錢穆先生的解釋精要,南懷瑾先生算是做了許多生動擴充(畢竟是上課的逐字稿整理),傅佩榮先生的用「能夠」來解釋「克」,並且引用了早於孔子的尚書(尚書也是孔子的上課教材),也啟發了思考,但是對於天下歸仁的解釋,包含了天下人的肯定,此點跟原文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恐怕有點不一致,因為理論上,有仁心的人,應該是不會在乎外部肯定的。